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价值观念,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质量和实践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在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人类的发展,应该“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之后,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可持续发展可以定…  相似文献   

2.
赵建军  杨发庭 《城市》2011,(11):24-2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与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不同,它既追求经济发展,又要求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3.
许倩瑛 《城市》2009,(6):65-6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时.却不得不面对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贫困人口增多与城乡发展差距增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一、从防洪减灾的生态安全GDP谈起早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前人类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指出了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和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和公平发展。而如今,环境包括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惩罚,有许多都是通过人类自身非理性的行为而出现的。表面看来灾害是自然的异常,其实许多都是非科学的社会发展决策所致。因此,人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避免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盲目追求GDP增长等不理…  相似文献   

5.
钟可 《老年世界》2006,(21):22-23
节约资源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核心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足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6.
“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下管理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词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制胜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o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作为一般的管理原理,“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精神,我国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围绕“可持续发展”中心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与世界《21世纪议程》接轨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总体战略。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8.
张志朴  朱维维 《城市》2010,(4):31-33
目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1927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全球代表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观点搬上议程。经过30年的深化,可持续发展已经达成共识,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由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朱建营 《职业时空》2007,3(1):58-59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地理学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却在职业教育中被忽视,这对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全面发展带来严重损害。如何使地理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摆脱困境,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目前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21世纪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1世纪议程》旨在从整体上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一书中,曾经对“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下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义:“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化过程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风险,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王禹 《现代交际》2014,(4):95-9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的恩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人类也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受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资源。如不自觉地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人类走向资源枯竭的道路。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事实上,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组织,联合国相继组织召开了4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一一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并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不得不关注起碳排放量过度和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全球范围的低碳革命随之兴起。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以“低碳”为前缀的新词汇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青年教师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观念。许多人普遍的直觉是从传统意义的环境保护问题上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而没有把它作为指导人们走向现代化的思想范式,看作是一个有深刻新意的发展模式。这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并被世界认同的初衷存在着根本性的显著差异的。诚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缘起与环境问题对人类提出的严重挑战有关,然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本质却是超越了就环境论环境的传统视野,把环境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进行考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人类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在自身运作…  相似文献   

15.
任娟  殷亮 《城市》2013,(6):45-48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从1987年被提出以来,已被全世界普遍认同并成为人类发展重要的衡量标准,可持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要求规划师、建筑师以空间的思维同时解决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系统本身是可持续的,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使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梁建红 《职业时空》2010,(1):153-154
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这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为缓和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成  王波 《城市》2003,(4):34-36
一、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设计人口增加、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的不断加剧,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后果,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正确途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且号召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据此,中国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和指导《中国21世纪议程》和相应的优先项目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什么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最初是企业管理的理论。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开始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公司在竞争中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同时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吉准  卢嘉  吴平 《城市》2013,(4):52-54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建筑要与生态相结合的理念,特别是《寂静的春天》问世以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3年,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通过  相似文献   

20.
人类有史以来,就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必然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地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都市人越来越向往人居与自然的和谐。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态,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生态住宅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绿色生态住宅”是近一、二年来新兴的居住理念。国际上有的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