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围绕着“进”和“退”的问题,有过不少议论。林彪、“四人帮”、康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为一个“斗”字,大造“斗则进,不斗则退”的舆论。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也有一种“喜进怕退”的错误观念。似乎“进”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退”就一定是修正主义。时至今日,仍有人一听说“进”就兴致勃勃,一说是“退”就繁言啧啧。这种观念不清除,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与广大民众吃穿住行等生活密切相关的外来文化和多彩纷呈的“洋名”涌入国内而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各种经济活动中,为了体现不凡以博取民众眼球和意味着“高大上”的各种“洋名”被商家滥用的问题随处可见,尤其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及其各种楼盘存在的“洋名”滥用,从不同层面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繁荣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更是给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带来了诸多困扰。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完善制度立规示范引导文化命名秩序、加强教育引领风尚培养文化命名自觉、融入特色创新高地重塑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自强以消除各种滥用“洋名”的不良现象及其影响,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诗话总龟》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此说向以为遣词用字之范例,语文老师也常好讲这个故事,说明用字要用响字;有的还发挥一下:动静相应,正体现出艺术的辩证关系。读《核工记》,有如下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5.
IP为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按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近公布的推荐定名,IP的中文为“网际协议”,IP电话全称为“网际协议电话”,Internet电话就是一种IP电话。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布前 ,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人让车”条款 ,即“撞了白撞”条款 ,是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极端轻视。一些经济学家从成本分析角度认为“人让车”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是走入了经济学误区。  相似文献   

7.
1907—1909年的中日“间岛”交涉是清末围绕领土主权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于1907年8月以中朝界务问题为由提出“间岛”问题。“间岛”初指吉林光霁峪前图们江中的一块滩地,日本歪曲“间岛”真相,将其扩大为涉及延边广大地区的领土纠纷。日本提出“间岛”问题时,即已派兵越境侵占借以配合其外交讹诈。清政府一方面在延吉地区组织有理有节的抵制,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日交涉,驳斥日方在界务问题上制造的种种谬说,论证图们江为中朝边界。交涉后期,日方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问题、新法铁路、大石桥营…  相似文献   

8.
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意”与“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戒《岁寒堂诗话》这部著作中,存在着以“意”、“味”论诗的现象。“意”和“味”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岁寒堂诗话》中,“意”着重于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味”着重于诗的审美情趣。在两者之间,张戒更强调“意”。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欧亚交通空前顺畅,许多前所未见的西域物产得以进入中原,"南乳香"也因此出现在元代中医典籍中。其中使用南乳香最早也是最多的医籍,是至元四年(1267)太医院提点许国祯修订的《御药院方》。而其他出现南乳香之名的医书作者也基本能够接触到蒙古统治者上层。南乳香是基本只供应元朝宫廷和上层贵族的西域药物。通过分析南乳香的药性,可以判断其当即今日所谓的洋乳香(Mastic),是一种产自地中海沿岸的树脂。元明时期,这味香药也以音译名"马思答吉""麻思他其"以及"母思忒欺"出现在汉文文献中。这些译名均译自波斯—阿拉伯语■。元末以后,由于中西交通隔绝,汉文文献中几乎不再有南乳香之名,而关于马思答吉的介绍也谬之千里。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传播中,媒体的“话语权”一直备受我国学者的重视.西方对话语权的探索,从最早的话语到话语权的研究,再到媒体话语权及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话语权不是政府或组织强行建立的强权,也不是媒体一厢情愿树立的特权,而是在交流中、在合作协商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这对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梅 《齐鲁学刊》2005,(5):90-93
“小资”和“小资情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格调,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现象。“小资”与“小资情调”是洋文化与中国小资产阶级融合后的产物,主要分布于现代化都市的白领和知识分子阶层,以追求个性化的精神自由、超凡脱俗的品味和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为主要表征;同时也表现为对洋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厌恶,善于营构都市化的浪漫情调等特点。考察“小资情调”的审美文化意义,既要看到其正面价值,也需要清醒认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辰国”与“三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古“辰国”与“三韩”在朝鲜半岛南部存续的时间、性质问题,从辰国之名及其地入手,梳理有关文献,指出:辰国只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原始地名,而非国家实体,而“三韩”正是在“辰国”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13.
“辨味”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诗味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结果。“辨味”实质上就是要分辨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分辨文学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类型;分辨文学的品位、韵味、意境,其强调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和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说“味”     
“味”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论范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生理意义、精神意义、文艺意义等多重内涵。在文艺领域,它既可以用于作品,也可以用于鉴赏者,还可以用于鉴赏活动。因此,任何想使之简单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 ,探讨economy (economics)汉语译名的来源和类别 ,并探究“经济”一词的本原与蜕变 ,以及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 ,“经济”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对应西方现代economy概念是“言之有理”的 ;而且 ,它在词源上与西方经济概念的重要成分相去不远。作为“经世济民”的简称 ,“经济”原本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汉语译名 ,它既包容了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的含义 ,又顾及西方 1 9世纪下半叶开始时行的politicaleconomy的简略用法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事件中,微博往往成为不同利益群体争夺话语权的场域。本文以“7·23甬温动车事故”为例,分析了政府、民众和媒体在新浪微博的差异化明显的话语表述和角色呈现,研究解释了作为利益关联者的民众、作为事件观察者的媒体以及作为事故处理者和信息管控者的政府在微博中的话语表述方式。由于三者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微博场域中舆论失衡,最终使得讨论难以走向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7.
欲废其名的冯文炳终究还是得了一名,而这“废名”却又似乎在外现着他的笔就是在写着那些不可名状之味。废名的小说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体现着西方文学中一直坚持的客体主写实的要求。他笔下让当代人追逐的称为晦涩的形上的“韵”,无法说清,却又的确别具一“味”。废名作品“韵味”的建构是于心性纯粹的坚守、于自我叙述的陶醉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意蕴创作的承继。  相似文献   

18.
周甲辰 《兰州学刊》2006,(7):67-69,72
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所涉及的不是诗歌意境的特点,不是读者再创造的问题,不是反常合道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从唐代的整体文化背景和诗歌理论发展的脉络出发,从司空图生平和思想的实际出发,从“味外之旨”诞生的具体语境出发来分析,“味外之旨”中的“旨”就是道,“味外之旨”也就是味外之道。它体现了司空图融道入味,结合滋味说与明道说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与“奇”,本为数学概念。“正”者整数也,“奇”者余数也。我国古代兵法家推演此意,有所谓“正兵”与“奇兵”之说。曹操校注《孙子兵法》认为,“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用现在的话说,“正兵”就是主力部队或在正面行动的部队,“奇兵”就是预备队、机动部队或在侧后行动的部队。推而广之,战斗中的正面攻防是“正”,而迂迴、穿插、渗透、箝制、埋伏、佯攻、假退等等便是“奇”。对敌实施两面夹击,其中一面是“正”,一面是“奇”。以攻为守,守是“正”,是“奇”;以守为攻则反是。以进为退,退是“正”,进是“奇”:以退为进则反是。化整为零,分散是“正”,集中是“奇”,化零为整则反是。  相似文献   

20.
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学以“味”为“美” ,认为不只五觉快感相通 ,而且官能快感与思想快感也相通 ,它们都可以称作“美”、称作“味”。这是符合人的审美实践的 ,并已为当今西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变所证明。系统清理、准确认识中国古代美学的这份财富 ,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美本质 ,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