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中国政府致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育过程中 ,市场经济一般性与市场经济特殊性交织生长 ,产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需政府宏观调控给予治理和解决 ,毫无疑问 ,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经济稳定增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 ,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塑造有效的政府调控机制 ,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杨家宏 《学术界》2001,(3):196-201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政府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及实现最佳调控效应,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文章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如何协调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处于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甚至连一度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由于产能全面过剩而步入衰退.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及其形成机制,在于多年来全能型政府对市场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强制性干预,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和与之相对应的官员升迁激励机制,以及历史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地方本位主义传统.因此,只有抛弃过往以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强制干预为特征的宏观调控方式,改进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及晋升激励机制,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推动政府治理转型,才能根治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顽疾,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银行信贷投放损失估计和产出缺口、通过膨胀率之间的模型,并通过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数据研究了不同经济周期条件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并将这种信贷行为放入政府宏观调控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政府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银行信贷估计偏差发生影响,在经济向下的周期中过量投放信贷,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一旦政府在财政约束和通胀约束的条件下,退出刺激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对于信贷损失的估计由乐观转向悲观,剧烈收缩信贷,于是,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将由过度充裕变成稀缺,经济剧烈下行,政府逆周期的宏观政策调控反而加剧了经济波动,给宏观经济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基于对国民经济运行形势的基本判断而采取的强力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行动。宏观调控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现象,是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中,理论界关于宏观调控理念的研究稍显不足,对宏观调控的基本认识也缺乏共识。基于此,未来宏观调控理念的建构应注重以下几点:宏观调控应重点谋求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应重视和强调结构优化的调控目标;应从原来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转向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控;要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等等。  相似文献   

6.
宏观调控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是典型的中国化术语.对于宏观调控的理解目前基本停留在传统教科书的水平,由此造成宏观调控认识中的种种误区.本文将宏观调控定义为: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国民经济管理活动.在经济异常波动频发的中国,具有独特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宏观调控在政府的整个经济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独立于一般宏观经济政策.从本质上看,宏观调控是政府微观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职能的结合体;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着两大政策手段体系,适应于不同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机制,形成了内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和外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前者接近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后者则是典型的"宏观目标、微观手段".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存在的外生性行为方式与内生性结构问题之间的一种矛盾困境.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要建立和维护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生性机制,但是,中国宏观调控的动力机制与经济长期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内生性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内生性机制应该建立在宏观调控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三者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虽然在软预算约束经济中,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要高效一些,但是与硬预算约束经济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降低了。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以及信贷控制、土地审批这样的控制数量变量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加之特殊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经济的调整缺少弹性,导致经济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因,更有特殊的体制性原因。解决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办法不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和调节,而是必须通过改革来有效加以解决。在"产能过剩"、"消费压抑",同时国外需求由超常增长向常规增长回归的情况下,过度的财政扩张可能使中国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的境地,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过度扩张则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之中。  相似文献   

9.
一税收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税收调控工具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全面性、总体性调节与控制。就调控方式而言,税收宏观调控属于间接调控,而非国家直接行政干预。就调控手段而言,税收宏观调控属于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的结合体,是国家適过税收立法,运用税收杠杆予以间接调控。税收调控工具的作用形式很多,就主要的方面来看,有税种、税率和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经济间接调控机制 离开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长期持续地平稳运行,这一点已毋容置疑。但是,即便是在上述宏观调控的有效区域内,若政府仍沿袭传统的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直接调控,强制干预,那么,市场经济仍然不可能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间接调控机制,实现宏观调控手段、方式、对象、内容的全面转轨。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入市场,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长期投资的长远目标决策,企业都是以市场价格(包括利率)信号为依据,并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已不像在传统体制下那样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由国家(或政府)来统一安排其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的身分在市场上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企业有不受侵犯的、独立的自主权,因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就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不损害企业的这种自主权为前提;由于企业有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经济利益,所以国家就只能通过市场和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有效调控,这种调控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或侵  相似文献   

11.
宏观调控职能优化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宏观调控中要广泛吸收外国宏观调控的成熟经验,在简政放权、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职能转变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才能确保服务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金融宏观调控是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重要手段,根据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治理整顿时期,这种调控手段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当前的问题不在于调控手段的单一,实际上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已经在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上可供我国操作的工具也已经基本运用起来了。问题在于调控的覆盖面不够,调控的深入程度不够,调控手段有浮悬现象,而不是下沉到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去,因而调控的力度也就显得不够。这样就出现了调控的目标虽然明  相似文献   

13.
国外市场经济已走出市场可以自动出清的神话(市场上供求两种力量完全相等).供求平衡的看法过时了.萨谬尔森在他的第14版《经济学》著作中明确提出国家政府要参与经济,认为政府要提供几个方面的经济职能,政府要保证低的通货膨胀和稳定的物价总水平.只有完成上述职能政府才是真正改善了经济运行.二战以后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加强宏观调控,虽然重点、范围、手段不同,但调控要加强这一点没有变.从宏观上看国外市场经济的缺陷(界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对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进行剖析,分析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性质、特征;宏观调控主体调控权行使的范围和方式;政府宏观调控相对方的权利;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控制等方面进行展开,从而揭示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次宏观调控中,2003年以来至今尚未结束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无疑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影响和加强,本轮宏观调控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政策困境,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经济政策的目标冲突和行政手段的功能悖论.针对其发生机理,现阶段化解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最为紧迫的治本之策应是建立统一布局下的政策联动,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切实改善民生的收入分配政策.唯有跳出宏观调控的自身窠臼,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制度改革中方能寻得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多环节都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网络化 ,不仅对传统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冲击很大 ,而且对政府宏观调控体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考察的基础上 ,揭示新经济环境下政府宏观调控体制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38-142
经济学界关于政府调控和经济自由的论争从未停止:有的学派认为经济无法自行达到平衡,宏观调控是有效的;有的学派崇尚经济自由,认为宏观调控是无效的。从宏观调控与经济自由的角度,宏观调控的对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地位以及宏观调控的力度等方面来看,宏观调控实践均可分为相对应的三个阶段。我国宏观调控已经从盲目干预阶段过渡到理性干预阶段,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平稳增长,就应借鉴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举世瞩目 ,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政府的宏观调控随之转型。如何避免前车之辙 ,少走弯路 ,借鉴美国政府这方面的正反经验 ,有助于在思想认识上和经济实际中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目标体系和主要手段 ,以建立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对于国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今后保障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是灵活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和规范的法律手段:一方面深化规划、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着重体现调控力度;另一方面是要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有效地理性防范和化解市场经济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独特的环境.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并存成为宏观调控的体制环境;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的飞跃成为宏观调控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国际大国地位日益加强成为宏观调控的开放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