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与西方传统宗教具有外在超越性不同,普世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宗教则具有内在超越性。但这种超越的内在性并非之于心灵的内在,而是之于身体的内在。这不仅表现为中国古代宗教性发端于身体的神圣性以及该身体所内蕴的神人对话机制;表现为中国古代“感生崇拜”的宗教将“神人交感”还原为彻底身体性的“男女交感”,实现了远古原始神话向古代文明宗教的转变;而且还表现为中国古代宗教基于对作为感生过程的“时”的神圣性的发现,为每一个人指示出了步入人生的内在超越的现实可行的途径。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的发现,可以为诸多的人类及中国的文化现象提供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丧葬宗教祭典“大竹图腾崇拜”和“用牛祭祖”,其礼与古代中原“太牢祭祖”文化一致.祭典由布摩诵读《摩经》超度逝世者灵魂通过“大竹图腾”升上“天堂仙界”.其认为“人生源于祖先,死后升天是归到先逝祖先身旁”的宗教观念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恋祖心理.天堂仙界的“宝平地”、“大田”、“宽田”、“层层丘田”、“粽粑”、“笋片”、“吃酒”、“娶媳嫁女”等语言描述,是理想中的布依族古代农业社会的曲折反映.祭期之内,乡邻无偿相帮,热情待客,体现了布依族特别重视孝道和崇尚礼仪,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3.
人神恋模式的演变与人文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神恋模式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古代的人文觉醒历程是完全一致的。从先秦到魏晋 ,人神恋故事先后经历了由男神女人模式到男人女神模式、由性爱情感的间接暗示到性爱情感的直接张扬这样两次根本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觉醒中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阶段 :即走出神灵的阴影、认识人的地位和价值 ;走出道德伦理的重负、肯定个体的个性和自然欲求  相似文献   

4.
爱神的失落与回归——中国古代神恋心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恋,特指人与神的爱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如巫山神女梦会楚王,洛神伏妃泪别曹植,天女下凡助董永、龙女入尘寻柳毅等。这种神恋故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从神女的神性与人性的特征入手,通过古代始祖崇拜与爱情表现的关系,分析我国古代神恋心态的宗教根源及社会效应,探讨古人社会、政治、人生的忧患与超越意识,从而揭示神女和神恋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艺术的同源性是自不待言的。作为一种宗教形式,道教也必将以其独有的宗教魅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道教修炼与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关系:一、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二、道教存思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三、道教“性命双修”与古代文艺创作理想。一、 道教清修与文艺创作心态研究道教修炼心理与文艺创作心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道教清修承续老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以及养生家的养生理论,主张清静无为、清虚静谧、寡欲不争、淡泊名利。如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保存了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在这里马克思的所谓扬弃,即是事物对立双方通过无数环节,不断分裂、斗争、统一的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所谓保存了人类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则是对人的历史的积淀性质给以必然的肯定。从意识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由于我认为艺术与宗教最相似,是由广义的人类文化作为其发展及反映的基础和背景的,故此文仅从历史内在发展的扬弃,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一、宗教是关于人的内心情感实践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7.
狐书小说是唐代狐精小说的一个题材,唐代狐书小说在叙事情节上受深层结构的控制,这类小说呈现了独有的特点,即对术狐的崇拜与敬畏,因而狐书小说的情节走势多以人的失败而告终,以此来彰显狐的能力。这种表层情节的特点,正是受作品深层结构左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内在的联系。宗教与文学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宗教将神置于人的对立面,将人匍匐于神的权威之下,但是,神其实以是人的偶象,是人类受自然力的限制而创造的作为人的异化的偶像。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寻求自我解脱,宗教其实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之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产生于人的恐惧感与依赖感,休谟、费尔巴哈、罗素、马林诺夫斯基、弗雷泽、卡西尔等人都屡有…  相似文献   

9.
宗教和文学都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它们与人的感情世界紧密相联,是人类情感的不同产物。宗教是“心的天国”,情感是所有宗教最深刻的来源和最重要的成分。文学是“情感的表现”,许多作家艺术家认为,文学的本质即是作家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显然,情感既是宗教和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又是宗教活动、文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它深人到信教者和作家艺术家的血肉和灵魂之中,主宰和影响着他们人生的欢乐与痛苦。情  相似文献   

10.
《阅微草堂笔记》对狐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主要从恋爱、朋友和敌对三方面进行人狐关系直接考察;从伪狐角度进行人狐关系间接考察;从狐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对狐内部关系考察.这些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性的特点,进而与狐进行对比,使狐形象更加鲜活.纪昀笔下的狐世界,实际亦是人类世界的缩影,作者写狐,其实也是在写人,用狐来喻人,用狐的世界来揭示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上文把雅斯贝斯所谓的三大轴心文化分别与宗教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时 ,事实上已涉及三大轴心文化自身 ,特别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问题。由于这事关本文主题 ,笔者不得不再申己意 ,以补未尽。陈来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 ,曾对中国从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与文化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 ,把人类宗教的发展说成是“从非理性的巫术和迷信向理性的宗教演进的过程”。①根据弗雷泽的说法 ,巫术盛行的后期 ,个体巫术渐渐减少 ,公共巫术日渐增多 ,“宗教”…  相似文献   

12.
从远古传说起,重视理智判断,从实际出发,歌颂人定胜天的精神,早就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无不闪射出现实主义的理性光辉。然而公平地说,传统理性主义乃是一种“伦理理性”或“实用理性”,它既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理性,也不是古代希腊人从对自然奥秘的深入探索中发展起来的理性。这种理性主义,一面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一面远离科学的实践;一面以冷峻的理智否定了宗教的权威,一面让非内省的伦理原则变成专横的宗教。中国古代文化没有沿着高级宗教的道路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有很高水平的、能团聚亿万人群的非宗教文化。通常认为儒释道三教合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事实上,佛教、道教乃至近代传入的基督教都远未能改变古代传统的文化特色,未能把中国人的心灵引向超自然、超人间的领域。近代有些学者硬要把孔学说成宗教,也未必是明智之见。中国传统理性既远离宗教权威,没有“神喻”,世俗理性取代了“神喻”的地位;也远离着科学逻辑思维方法与科学探索精神;在发挥自己说服力、扩大影响、创立原理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采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而更多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拓荒期的自然崇拜、笃信天命、信仰鬼神这种人类童年期共有的主要信仰形式,其宗教意味本来可以使中国象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产生宗教。但自周至春秋以来,中国产生了一场迥异西方造神运动的重人运动,孔子就是这个从原始宗教到人文思想演变运动的宗师。孔子的“人学”,涵摄了整个人类的美行美德,以理性思维代替宗教神学,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重人远神精神的主导地位,开辟了古代人文精神的新世纪。一、继天道而立人道夏、殷时,人的祸福完全由天、鬼神所决定,“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①…  相似文献   

14.
衡山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衡山自古以来就有“文明奥区”之称,这是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南岳衡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宗教角度来看,从南岳衡山走出去的南派禅宗则是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从中国古代书院的角度来看,南岳的书院不仅在中国是首屈一指,更重要的是肇始了湖湘文化;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南岳古庙则是江南古代建筑的杰出典范;从碑刻的历史价值与摩崖石刻艺术的角度来看,南岳的禹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贝希斯敦铭文”。  相似文献   

15.
礼学与等级人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泽华  刘丰 《河北学刊》2001,21(4):46-51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社群主义”,但二者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对人的探讨最终归结于“等级人学”。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至有人把人类称作“情感动物”。情感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只要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下去,就会从对情感的研究中获得许多以前意想不到的新认识。 一、情感及其结构 对于情感的认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把人的主观世界划分为知、情、意三大块。他们认为,这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其中的情感因素,格外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在近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同古代志怪小说中,狐精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历久不衰的角色。狐狸闯入志怪并由精魅演化为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画面的文学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狐精题材小说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在题材、主题上对前代同类题材进行了因革,同时塑造出现实与理想因素融合得比较成功的狐女形象,从而结束了这一题材在荒诞不经的迷信王国中徘徊的局面,为后世的狐精小说乃至志怪小说开辟了新蹊径。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古代诗人写下了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这些诗电凝聚和积淀着丰富深厚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从心态学角度来看,物化于古代山水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主要可分“依恋”与“忧怨”两类,正是这两种意识交替融汇,腾踔跃涌于诗人的心灵之中,从而形成他们幽情壮采与纷纭繁复的深层审美心态,并由此而开辟出一个独特、崭新的艺术境界——即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色,既莹洁空灵,又孕含着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吴巧凤 《兰州学刊》2004,(5):236-238
“穷而后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源远而流长 ,历代文论家都对其展开了长期的思索和反复的讨论。众人思想交锋的重点往往集中在“穷而后工”有效性的抽象争论上 ,而较少从某个特定层面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考查。本文尝试着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探讨“穷而后工”说 ,发掘其中的深意 ,得出自己的观点。一、生存体验逆境的美德生存 ,素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经历不幸、感受与抗争痛苦遭遇的记录史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产生于文学家们…  相似文献   

20.
连续性、开放性与实用性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宗教的上述特征形塑与先秦时期频繁、剧烈的文化冲突有着直接的相关性。那个时代激烈的文化冲突过程中形成的“求同存异”的宗教文化整合策略和知识人的“祛魅”等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民间宗教的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