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手稿>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该命题的逻辑起点.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终结了西方旧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论断.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提出新人本主义,转向了马克思的科学结论.对人的本质命题内在逻辑构架和历史演进线索的破解和整体把握有助于我们分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旧人本主义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3.
李庆钧 《学术界》2005,1(5):190-196
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存在物,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视角探讨人的本质.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方法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立足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是从"抽象的人——现实的个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走向阐释了人的存在状态的,相应地,对于人的本质的确立是基于"否定——重建——再否定——再重建"的科学的辩证过程.马克思用实践的革命性确立了人的总体性的对立统一,这是马克思人学辩证法思想生成的重要路径.它的合理之处不仅在于它彻底克服了"物的逻辑"的局限性,以"人的逻辑"表达了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更在于其对束缚人本质生成的制度给予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必须以现实的革命行动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即以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的惟一命题,但只有到马克思才成为了一个科学的命题。“以人为本”在理论上何以成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立论前提:“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立论条件:人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立论基础:人的生成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形上独断;立论关键:人的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直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进程: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人"转向费尔巴哈的"生物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现实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人",最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在这一探索历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涵实现了多维的革命性规定,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真正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9.
从《巴黎笔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人本学话语向现实历史分析话语的转换,在保持思想连续性的同时确立了以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历史话语体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出发形成了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人的解放.揭示马克思话语体系转换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及其带来的理论变革,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仕军 《学术论坛》2007,42(10):32-35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命题,在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下,不得不带有合理性与非现实性的双重属性.就价值评判意义和异化劳动逻辑的要求,人化自然命题表现出合理性;而异化劳动逻辑前提本身的思辨性则造就人化自然命题的非现实性.文章力图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异化劳动逻辑与描述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中对人化自然命题作出解读,并以此探求人化自然命题于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12.
陈蓓洁 《社会科学》2023,(12):26-39+6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对象性原则。感性—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是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它的肯定性规定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它的否定性促使人不断打破现实而实现自身.而社会本质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来具体化人的类本质.把两者分割开来就达不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表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围绕人的"类本质"的话题由来已久,相关论述在费尔巴哈那里就有充分体现,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地继承,作为一个重要论断在《手稿》中进行说明。该命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之精华,是马克思实践观、哲学共产主义等思想之源头之所在。正因如此,对该命题进行梳理,厘清其内涵及逻辑线索,进而明确其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就为必要之举了。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现实的个人"代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逻辑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上的新思路——"物象化",相较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这个幸福观在新实践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根本着眼点是人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当今,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消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功绩,其核心思想是三个递推的逻辑命题:Ⅰ“黑格尔的范畴充斥着实在性”;Ⅱ“范畴通过意志的活动成为现实”;Ⅲ“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批判弗雷泽命题序列的关键在于深度解析黑格尔的关键概念(“范畴”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取黑格尔思想体系的要旨,与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逻辑进行比对,从而以另一个路径推出补证和拓展传统“颠倒说”的结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分别对黑格尔以“精神”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进行了两次“颠倒”(或嬗变).这一结论对解决“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关系难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活过程的历史性剖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那种物对人统治的本质性颠倒,向我们演示了利润以及生息资本这种外在的假象对本质的种种神秘倒错,并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深刻地剥离了种种外在的假象,使真实的本质浮现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之中.这一点也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人的类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异化劳动问题为思考重心。《手稿》展开的过程是马克思反思、批判、调整他承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逻辑起点因此又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没有在既有政治经济学中获得根据,因此成为空设。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等问题上的深度接触,实现着由抽象类本质向社会实践关系,由思辨一般性向历史的现实具体的提升。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入思考与求解,从而获得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