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共时层面看,"整整"除了搭配整数之外,还可以搭配有零头的成分;根据其实际的句法功能,"整整"应该界定为形容词。从历时层面看,"整整"的词汇化及词义的形成和"整"的词义演变是分不开的,"整整"是由"整"重叠使用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裸官”、“裸考”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手段。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础。裸的本义不言自明,"裸考"、"裸官"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在这种延伸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是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0上海世博会各类志愿者的称谓语"小白菜""、小蓝莓"等隐喻意义生成的认知语义学分析,发现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意义构建的机制比常规隐喻(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涉及的单纯的跨域概念映现(cross-domainmapping)更加复杂,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结果。具体来说,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各输入心理空间之间形成映现连通的概念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进入合成空间,并与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中的抽象框架结合,经过认知整合,产生新创结构和相伴而来的新创意义,从而达到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此外,除了受认知心理机制的支配之外,新奇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外因的制约。只有将说写者的内部因素即心理认知机制和说写者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统一起来,才能够对新奇隐喻意义建构的机制做出较完备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说禅宗语录中的"格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禅宗语录中,"格外"有"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之义.此义的形成是其自身词义发展中隐喻引申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方外"词义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隐喻认知和语义泛化的关联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语义映射与互动。本文从流行词语的生成和词义泛化的现象谈起,深入地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和特征,具体说明了隐喻在词义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隐喻所产生的意义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义词一直都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对多义词"头"、"手"、"口"、"打"进行语义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梳理词义脉络,发现汉语多义词的词义演变基本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通过隐喻和转喻演变而来,其中身体隐喻更是直接体现了从人→物→事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见,将认知策略运用到汉语多义词教学中,不仅能强化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汉语学习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两个表示害怕的同义语素"恐"和"怕"构成"恐怕"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却很少用作表害怕恐惧义的动词,更多地是用为表揣度推测的情态副词,似乎因丧失了原义而造成留学生误用,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是"恐怕"表揣测的副词义是由表担心的动词义发展而来的,而表担心的动词义与表恐惧的动词义分属为两个同形词。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与其历时发展分不开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义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例如 ,Black提出隐喻意义从“互动”而来 ,White认为隐喻有复杂的语言学结构 ,Searle强调隐喻意义总是指说话者的意义 ,Davidson主张隐喻不可能有字面的解释 ,L akoff和 Johnson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的 ,Indurkhya则试图说明隐喻本质上是个投射过程。诸种探讨 ,把隐喻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6.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词和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等传统的语言学对此缺乏解释力,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费时低效。认知语言学界对现存意义中含有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其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而现存意义中不合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短语动词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隐喻、意象图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论对介词for以及由for构成的短语动词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介词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义已经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义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间意义即表示前后的意义为基础的;其演变的意象图式为包含“始源——路径——目的地”的运动图式,for的现行意义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延伸而产生;而for短语动词则是由动词的意义与for的各种现行意义进行匹配合成而来。  相似文献   

18.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中英语介词"in"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根据"in"诸隐喻意义与其核心意义——空间意义的关系远近的不同,把这些隐喻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与空间意义最近的隐喻意义是第一层意义,最远的归入了第三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用手段和策略。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对揭示隐喻外显功能—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趋同—的语用运作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