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80年代末苏东剧变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原因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有一些倾向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诘难,企图一举推翻这一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早已定论的命题。这不仅关系到如何重评列宁、斯大林以及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而且关系到150年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一国建成”理论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贯思想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在共产…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3.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非常肯定地讲到:“可以而且必须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的生产占首要地位”(《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6页)。在这本书中,斯大林同志还无条件地把“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看作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600页)。可以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是斯大林经济论著中一贯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些同志把它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斯大林讲的“首要”、“优先”等概念究竟包含哪些意思呢?人们通常是从两方面来理解的。一是指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首先要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要扩大消费资料的生产,前者占首要地位,后者占次要地位。就是说,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地位上有主次之别。二是  相似文献   

4.
刘勇  黄玉玲 《理论界》2002,3(4):14-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最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对此问题斯大林和邓小平都进行了探索,并付之以实践。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目的,都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的途径,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的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该怎样  相似文献   

5.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汪亭友 《学术论坛》2002,37(1):50-53
15 0年来 ,科学社会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 ,经历了从马克思到斯大林、从一国到多国的曲折探索。只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首次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前在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我们首先要看到探索社会主义历程的曲折性与长期性 ;其次要完整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最后要批判地看待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目前对这一观点有不同的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全民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全民所有这一概念,他们使用的概念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国家财产”、“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等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使用了全民所有这一概念,他认为全民所有同国家所有是一回事。斯大林讲的全民所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没有什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展开的论争虽由来已久,但仍有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或弄清楚,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的形成阶段、其与马恩的“同时胜利”思想间的理论逻辑以及列宁是否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等是这些学术争论中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初步形成于1915年8月至1916年8月间;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恩“同时胜利”思想中所蕴含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因子,尤其是拓展了马恩思想中“一国首先胜利”的时间跨度;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但始终认为彻底实现共产主义需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是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文选》(下)第602页)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马列主义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贡献。本文拟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互补关系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认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列宁在批评“无产阶产级文化派”时说:“那种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中非洲居民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斯大林进一步指出:社会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科学概括,应该说是由斯大林明确提出来的,一九一八年,斯大林在论述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的时候,谈到了这一点。他说:“民族问题不能认为是什么独立自在的、一成不变的问题。民族问题只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完全是由社会环境的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一般地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斯大林全集》第4卷,第140页)后来,斯大林在其他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论点,指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这就是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同社会革命总问题的相互关系所作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12.
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除研究它的内容,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外,还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谁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执行者,弄清这些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如何理解斯大林的定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而斯大林的论述又是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想否定斯大林的定义。粉碎“四人帮”后,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正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地域性共产主义”扬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是在扬弃“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斯大林模式”和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深受“地域性共产主义”的影响,搞闭关自守。在这个特定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都有若干个客观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其中又必定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那末,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一个时刻不能偏离的方向性问题。 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贡献之一,就是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侓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斯大林是这样表述基本经济规律的:“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公有制,这是在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快慢乃至成败,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确立并健全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认真探讨。一、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长期以来,传统形式的公有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的。这种看法,在词句上部分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的一些论述,但主体是来自苏联模式,来自斯大林的理论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核心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同于国家所有制,把国家…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卓越韵无产阶级革命家。尽管他晚年由于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理论上产生了不少失误,实践上造成了不少损失,但是,斯大林绝不是“根本就没有辩证法”。相反,斯大林在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有不少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真知卓识。特别是五十年代初,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一九三八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论断。这个论断问世之后,苏联有些学者把“完全适合”解释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有的还从中引伸出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的荒谬结论。对此,斯大林尖锐地指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以往人们公认,列宁创立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他在1915年提出的“一国胜利”学说,就包含了这个思想。近年来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列宁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形成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笔者认为,这种出新之说,仍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19.
“四人帮”在上海的御用写作班子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作为一个修正主义者进行了恶毒的诬蔑和攻击,其中竭力诋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就是典型的一例。请看他们的反动叫嚣: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经济运动有没有一条基本规律?应当从什么地方入手认识、研究、发现和概括这一规律?1952年,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算是回答了这一巨大课题。从那时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斯大林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而且指出了概括这一规律应入手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斯大林的定义是否科学、严谨、准确、完善?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疑问。我们愿以此文参加讨论,以期求得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