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好乡村视角下安徽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美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乡土文化特征不明的问题,表现为同质化建设明显,多元丰富的民间文化逐步消失,社会文化空间弱化等.确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村新型文化样态,有以下几条对策可供参考:一是突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二是促进传统礼俗文化的现代转化,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传统村落文化-乡土关系在进城农民工都市生活中得以强化的现象,指出了乡土关系强化的主要表现,并从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的两方面,对进城农民工乡土关系强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在都市保持村落传统并进一步强化的现象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场景下发生的,具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乡土关系"最终会逐渐消解并发展成为新的多元都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集中描摹了祥和静谧的乡土生活,彰显和放大了近乎原始的本真人性,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表现了对生命存在的深切思考与理想追求,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麻扎村,是一个单一的维吾尔族传统社区,也可称作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乡土社会”。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的人类学考察,了解当地社会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触与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互动,阐述旅游开发给本土经济社会的影响。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本土族群利益的忽略,不仅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而且为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乡土想像在20世纪以来成为作家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的历史机遇而形成的文化机制造成的.是乡土无意识与现代性历史机缘之下重新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补偿与救赎心理使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资本化的出场是文化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耦合统一来实现的,在理论上表现为一个文化与资本逻辑不断演进和文化与资本形态不断演替的历史过程,产生了乡土文化资本这一文化与资本的新形态,而在实践上表现为通过资本介入乡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产生了乡土文化产业这一新业态。乡土文化与资本这一历史性“相遇”无论各自存在的基础条件还是价值诉求,从一开始就以伦理的悖论弥漫在乡土文化的“生产-消费(购买)”过程中:乡土主体自觉与权利伦理失衡;乡村美学复兴与情感伦理失落;市场意识培育与资本伦理失度。乡土文化资本化的伦理约束旨在强调,资本逻辑的超越和人文本位的回归辩证统一,探索乡土文化资本更具适应性的实现方式和制约形式。  相似文献   

8.
反叛与眷恋─—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戚钧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两字,首先并不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而是意味对一种几千年续接下来的文比传统的背离与回归的复杂的两难情态在文学上的表现。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价值系统全面崩溃的时代,特别是针对正统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开创的以知识分子寻找文化家园为旨归的乡土小说,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叙事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强烈冲撞,鲁迅为这种文化乡土小说在叙事上营造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时空关系。从而拓宽了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视阈。并使得二十世纪中国的乡土小说获得了宏阔的象征指向性和历史寓言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思想,指出徐复观的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影响密不可分;解读他的乡土情结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废名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文体上表现为诗化叙事与散文化叙事.在主题选择上,废名坚持寻找故乡与表现黄梅;在文化资源上,是对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有效融合和超越,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审美情趣上,表现为宁静幽远情韵并致,情感内敛含蓄节制;其价值观的基础是融会儒、道、释于一炉的“道”,核心是“诚笃”与“真实”,即“不自欺”;在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冲突和选择之中,废名彰显出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切构成了废名小说的写作“传统”,一方面,他是对既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他以其执拗的个人努力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写作的崭新传统.废名的小说传统对同时代及其以后的作家创作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并形成清晰的传承谱系.这种写作传统一直没有断流,代有传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曾追随思想启蒙而对乡土文化展开过猛烈的批判,也曾因创作主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困境,而表现出“思乡”与“想家”的怀旧情绪。由“批判”到“怀乡”再到精神“返乡”,它反映的是新文学作家对于“西化”现代性的重新认识,对于几千年来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理解。故“怀乡病”并不是一种“怀旧情绪”,而是一种自觉去守望精神家园的使命意识。它以文化遗传因素为连接纽带,集中体现着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吉林西部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断裂”现象愈演愈烈,乡土文化的价值出现扭曲,内容开始扭曲、氛围逐渐扭曲,乡土文化呈现出整体的逃离与缺席。但吉林西部乡土文化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价值,在自觉重构和必要转型之后,必然能完成从“被动扬弃”到“主动觉醒”的时代复兴。  相似文献   

14.
朱巧英 《南都学坛》2007,27(4):73-74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乡土作家”汪曾祺的创作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处处流露出与世无争、致虚守静的人生观。这些无疑都与道家贵自然、顺天命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多元文化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新疆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表现特征、发展面貌和文化特质,由此构成了多形态、多层次、多结构的多元文化形态。该文从新疆的地理位置、政治管理、民族迁徙、民族特性等方面对新疆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不孤》通过塑造两代乡绅形象,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极具湖南特色的民俗生活,更试图追寻乡土伦理的生存机制、探寻传统文化之根。一方面,其乡土伦理通过作品中民俗生活的描绘得到了外在化展现,以两位乡绅主人公对于传统精神的坚守对乡土社会进行“常”与“变”的剖析;另一方面,其通过展现乡土伦理消解与重构的过程,试图在传统乡绅缺席的当代中国乡土社会中,重新构建起一套“德性”体系,在求善寻美的路途上重新找回素朴之风。  相似文献   

17.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18.
耿敬  姚华 《东方论坛》2007,(3):92-97
作为特指影响乡村农民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乡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今天已显得十分有限.随着与之相关的时空因素在当代呈现出更多的流动性或不确定性等现代性特征,这一概念也增加了某些新的属性特征.跨出传统共同体的农民工,作为当代"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们的生活出现了不同于其祖辈的方式.本文就是通过对他们目前生活方式的考察来分析当代乡土文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创新地域乡土建筑原则,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原则,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导向多样性等原则下进行村落建设与改造,为当代乡村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空间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20.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