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女性主义自提出“科学—性别”研究(science-gender system)以来,涉入到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其中尤以科学史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其中有关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这使以女性主义视角切入中国科学史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我们以女性主义理论来展开本土化探索时,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内容选择等方面应如何实践,文章尝试着提出作者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3.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系统研究的性质,又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一不要说需要涉及的学科,诸如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和文学史学、现代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学等门类繁多,就说题目标示出的“社会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跨度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当代发展形态.社会性别研究和社会性别分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或"妇女研究",是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把社会性别作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发展现进行的解读,可以为科学发展观的当代阐释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思路,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5.
权力、身份、形象、建构、消费等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关键词.新媒介环境下,传媒对社会性别形象(女性、男性、中性)的建构采取通吃的方式,已超越了女性主义关注的视角.在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与逻辑下,文章分析了我国传媒“男性、中性乃至第三性”的性别形象建构,指出其中的弊端并做出学理批判,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作为性别平等的公共领域,传媒应本着真实、客观、公正、平等、开放的专业主义视角进行社会性别形象建构,以推动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7.
性别差异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为性别差异贯穿于传统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翻译的性别”和“性别中的翻译”两个方面。翻译的性别被定义为女性,为女性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而性别中的翻译主要关于两性译者对于译文不同的贡献,尤其是“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相似文献   

8.
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路已经将人类引领到网络前沿,无论是草根阶层随意徜徉的博客空间,还是党中央名下的网络报纸,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随着参与的亲切体验,日益成为人们探索自我身份的场所。女性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参与状况如何?对于女性主义的价值何在?首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推出赵莉《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上),请您和我们一同参与网络传媒环境观察,身临其境领会女性主义视野的意义。《网络时代的女性产品——再谈“芙蓉姐姐现象”》则从我们熟悉的网络“芙蓉”现象剖析性别构成,从中发掘另一番新意。此外,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一文在和谐文化背景中提出和谐女性主义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和谐女性主义是两性关系重建的基础,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这篇论文可以看作是中国女性主义者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参与。各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与我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一样,将秉持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学术原则,追求创新和高品位学术理念,期待您的参与和批评,欢迎您的思想加盟。联系网址:http://www.alleyeshot.com电子邮箱:alleyeshot@263.net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10.
本刊邀请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主持“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二月推出第一辑后,获得了相当反响,现选发与第一辑构成响应的第二辑学术专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主持人荒林的话】首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推出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赵莉《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上)和《网络时代的女性产品——再谈“芙蓉姐姐现象”》后,关于和谐女性主义话题、网络前沿和视觉媒介时代生活与性别的关系,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凌菁、梁瑛《网络媒介与女性话语的建构》回应了赵莉文章观点,提出网络空间是话语建设的竞争场所,女性话语建构有困境但更有机会;而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下)继续传媒环境观察,对于女性在主流报刊中的边缘位置作出分析;吕宏《电视剧中的母亲身份观念解读》,不仅从我们熟悉的电视视觉文本剖析性别构成,更深入探讨女性在收看电视剧这样的日常家庭生活方式中获得什么样的性别主体感受,指出,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给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上了隐性的一课。视觉和数字化的时代,为我们打破地域、种族、性别和文化的藩篱提供可能性与契机,但开始重新定义传统和习俗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困难呢?各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与我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一样,将秉持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学术原则,追求创新和高品位学术理念,期待您来参与和批评,欢迎您的思想加盟。联系网址http://www.alleyeshot.com邮箱alleyeshot@263.net  相似文献   

11.
库恩在科学史的研究中反对辉格史的研究方法,主张用“反辉格史”的原则去展示一门科学的历史整体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也反映出这种“反辉格史”的原则和方法,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通过比较分析可发现,吴文俊突破西方框架内的反辉格史观的应用使得科学范式的“时间相继”扩展到地域传统的“空间独立”,他的数学机械化理论也为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找到了方法论上突破的可能。同时,吴文俊所体现出的科学史研究思想还对库恩反辉格史观进行了反思和完善,对于解读并反思库恩的科学史观具有启发性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在她们看来,女性的“工作”被限定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家庭或私人领域,而男性则广泛地分布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成为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公共领域的劳动越来越适宜女性,可以说,工业劳动和自动化技术为妇女走出家庭、获得解放准备了前提。对女性群体进一步“细分”,探讨与女性相关的技术问题或与技术相关的女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代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曾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具有普遍性、超越一切价值的科学在今天却受到来自学术界各方面的批判,许多学者认为,科学也是在社会历史中被建构的,它既不是价值无涉,更不是性别无涉的。本文通过考察弗.培根哲学及其思想的历史背景,从科学史的角度探寻近代科学父权化、神化的根源,并通过知识权力关系对其加以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国情现实、个体需求、健身潮流、美学指向四个方面而论,中国广场健身舞不应被污名化为“大妈广场舞”,宜从学理层面探究和认知其公共美学(包含社会性别审美)价值,揭示其在型塑现代集群自组织社会、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所吸附的人道正义元素。中国广场健身舞已成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个体身心需求的、自组织集体的公民女性主义/性别审美景观之一,客观反映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历史时代氛围熏陶下成长的一批中老年女性的集体初心、时代乡愁、艺术美育补课,以及文化代偿。  相似文献   

15.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突破了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达到了性别超越的新境界。《女勇士》是多元文化中的经典文本,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小说首先通过“花木兰”的师傅—老汉老太太,表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思想,即双性同体的始原模式对父权中心的消解。然后着重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艺术形象,她既替父出征,英勇杀敌,同时又在军中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是一个有着复杂而混淆性别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汤亭亭对父权制社会的挑战,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通过对《女勇士》的女性主义解读,认为双性同体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消解父权中心,是对人类历史形成的两性间对立、冲突、压迫与反压迫关系的反拨,双性同体的“女勇士”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大理论建树,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中国的妇女研究者所关注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实践推进,推动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发展和男女关系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兴起于上一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性别研究逐渐取代妇女研究而成为学术界主流。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通力合作,在理论、方法及资料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女性主义学者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牺牲品形象,而还原了她们作为历史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他们又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性、性别及两性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中国妇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与受歧视的根源。现在的新倾向是,西方学者开始放弃西方中心论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妇女解放理论,而注重在第三世界内部寻找构成妇女受压迫及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8.
女性/社会性别学;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女性/社会性别学方法论;女性主义历史的“三波论”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兴盛的西方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时逢科学技术进程的历史转折点,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现代科学做了全面的反思,体现出女性主义独特的科学观。文章尝试着对女性主义科学的兴起背景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此做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