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深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评判和市场体验,是影响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锐化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获得感,改善了农民的市场体验,从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产生被尊重感、公共事务参与感和“成人之美”的道德感,进而产生自我价值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道德获得感。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表明,要锐化与提升农民获得感应注重农民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让惠农举措与农民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相协调。同时,要提升农民获得感不仅要定向、定点地给农民带来实惠,而且要在市场经济中丰富农民的经济机会和集体决策的内容,让农民在亲身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升政治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情感在散文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不但属于感情的范畴,而且它是感情发展的高级层次。在散文创作中,情感的功能主要有:情感的流动决定构思的基本建构;情感的流动制约材料的优化选择;情感的流动与立意密切相关。情感的作用主要是:情感的教化作用;情感的感化作用;情感的美化作用;情感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类相应是感应现象发生的总体规律,<淮南子>从不同的主体关系探讨了艺术感应规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并且,<淮南子>意识到了艺术感应现象是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感"和"应",不仅对主体之间的感应关系有所论述,而且还论述了艺术感应最重要的主体--人在艺术感应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4.
感应思想是《周易》的基本和核心思想,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和特点的重要途径.《周易》中的感应思想有同类相感和阴阳感而为一两个方面,前者本质上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推理,但比类比推理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但由此导致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则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情感熏陶,以情动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社会效应是调节人们的心境,消除隔阂,去除逆反心理,起到感化人的作用,建立亲切与温暖的人际关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一颗热诚的心;要热情地热爱人、关怀人;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人.  相似文献   

6.
民众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和谐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民众生活满意感问卷对重庆市13个区县1544~g民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民众心理和谐和生活满意感显著高于农村及乡镇;移民和失地民众的心理和谐和生活满意感显著低于市区民众。②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和谐以及其下位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③生活满意感是心理和谐的预测变量,生活满意感解释心理和谐的25%,它能够预测心理和谐。生活满意感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越高,心理和谐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感”作为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素来缺乏研究者的关注,然二程、张载和朱熹通过对《周易·系辞》和咸卦中有关“感”的意义的阐发,尤其是建构寂感体用的哲学框架,来阐明圣人感万物而照察人间疾苦,并通过感化来调节社会秩序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8.
愉快式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把师生情感的和谐融洽作为刻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目标、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主渠道;讲究教学方法,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产生愉快感,师生情感交融,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喜悦,是愉快式教学法的本质表现。  相似文献   

9.
耻感文化是人们因自觉地求荣避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和文化形态,中国儒家传统荣辱观就是以耻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确认识耻感文化的内涵功能,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耻感文化倡导以耻感意识和荣辱观念来对人们进行道德约束、规范行为方式和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11.
一切文艺都关乎“人”,纪录片需要塑造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以真实可感的具象去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应和情感体验,产生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一定价值体系支配下的人的外显的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总是和内隐的心理结构相适应.论文就被拍摄者的“表演”、拍摄者的体验和心理物象化的具体手法等方面展开,探索纪录片人物形象构建的方法,寻找纪录片从单纯物质复现向更深入及更本质的艺术表现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关雎>、<鹤鸣>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关雎>描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复杂情感,以匮乏的方式突显以情相感、因感而通、因感通而有人际、天人之际的建立与呵护.<鹤鸣>中的鹤鸣、游鱼、树木诸景物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乐园经验.如何由情感见证际,进而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情意绵绵中呵护并守护际,重建生趣盎然的人间乐园,这或许构成了现代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通过对<诗>的哲学阐释,我们尝试突破现有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所划定的界线.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4,(5)
刘向等《孝子传》及干宝《搜神记》、句道兴《搜神记》,有许多孝子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孝感"故事,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孝感"母题。所谓"孝感"就是孝亲感天。其思想基础有二,一是孝道,二是天人感应。将孝道和天意结合起来,旨在宣扬天意对孝行的肯定和表彰。"孝感"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类型:感天得食,感天愈疾,感天得金,丧葬感物,感天偿债,感天明冤。其中最著名的是董永和东海孝妇故事,都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4.
教化,是儒家政治设计中将其政治理念推行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治理,感应于民众人心的根本途径,也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双层结构模式的必然选择。教化的途径有:修己以安人,即感化之道;富之,教之,即利导之道;以刑辅教,即强制之道;神道设教,即麻醉之道;使之,由之,即愚民之道。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民"易使",使其不犯上作乱。  相似文献   

15.
情感承诺和组织心理所有权在CPM领导行为与和谐组织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1)团体维系通过情感承诺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个人品德除了通过情感承诺的中介效应对和谐组织产生间接影响外,也能直接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而目标达成则直接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2)情感承诺通过心理所有权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目标达成还通过心理所有权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没有关于对文艺本体终极存在的认识,过去学界似少发见.刘纲纪早在《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东晋佛学与美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章中就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艺本体论的核旨是“情物交感”的观点,在《周易美学》中,著者则对“心物交感”(即“情物交感”)作了更深入地阐发.著者认为,中国美学始终是以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来说明艺术的发生与本质的.交感论是中国美学对审美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解决.而中国美学的交感论的理论基础最初是由《周易》奠定的.《周易》中不仅有一个和“感”直接相关的“咸”卦(“感,咸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而且还有十一、二处谈到“感”的问题.其意可归纳为几点:(1)“感”虽为“感应”,但又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两个事物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相“交”  相似文献   

17.
感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至今对这一范畴还缺乏深入的、全面的、集中的理论概括。本文试图就此作些探讨。 所谓感化,是指政治工作者用感情打动对象,使对象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进而  相似文献   

18.
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娱乐性、图像化等特性都包含审美因素,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大众传媒的审美含量和艺术性质,使之对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成文 《船山学刊》2006,(2):104-107
在漂泊荆湘期间,在杜甫的情感世界里,乐感与忧感同时并存,互相斗争,充满矛盾性。与此相应,无论是创造充满情感张力的诗境,还是审丑因素的介入、富有反讽意识的修辞,杜甫都故意打破固有的和谐、平衡的审美追求,创造不和谐之美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的感性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美育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自身和谐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有其独特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