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德罗曾经说过,人们谈论最多的东西却每每是知道最少的。在艺术活动中,艺术之真象、艺术之美一样被人谈论的最多: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总是以“真实”与否作为衡量评价艺术作品成败的重要尺度,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首要追求的是艺术真实性,有了这块基石,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进而达到艺术的美。但是,何谓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作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完成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则是艺术的核心本质。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须服从美。油画创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不管作者诉诸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总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艺术”所涉及的概念广,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绘画艺术中的油画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价,应建构在其作品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力上.应该客观、公正、整体地对石鲁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这对当前的艺术评价标准、艺术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有着积极的导向性.不能狭隘地从自己的审美价值角度来进行"类己则褒;异己则贬"式的批评与评价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技法的表现水平只是艺术作品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化"与"物化",是精神产品,"大师之境的艺术不是修辞练习簿,不是情感按摩器,而是一场熊熊的火.[1](P35)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使命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完成的,艺术的灵魂是精神与思想,艺术的生命是真、善、美,那种缺少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只有真正富有艺术审美理想与艺术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完成艺术使命.高等美术院校作为中国美术教育师资和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人类艺术继承与创新两大任务.艺术教育质量,会关系到未来艺术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的高等美术教学中,应该一方面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创作课程的注重,将创作课程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看待.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高艺术性、高思想性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去完成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技巧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创作“空白”论程国安在创作实践中,有些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是直接地以情节、形象、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用“兴在象外”的方式在作品中留下空白,使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以再创造的机会对留下的空白进行填补。因为作品表面直接显示出来的思想是有...  相似文献   

7.
现代纤维艺术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是纤维艺术家构思的集中体现,是对纤维材料的综合观察、选择和思索,是确立材料在纤维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纤维艺术家们创造新的意念和灵感的手段。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综合观念支配下的综合思维,全方位激活艺术的想象,使纤维艺术作品呈现无限丰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常常潜在地规范和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生成。川端康成的创作也不例外。他的小说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艺术风格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对女性美的偏爱;对自然美的倾心;对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之美的追随,以及作品中弥漫的虚无气息等等。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特别是缺失性经验对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真,而人们对真的理解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样"艺术之真"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穷毕生精力就是为了像镜子一样客观地模仿现实的外在形象。由于技术和人们对真理解不同,有些艺术家在模仿的同时更进一步,希望超越和战胜自然,他们的理想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真实"。到了现当代,艺术家对真实的理解更趋多元化和本质化,有些艺术家试图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更多关注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由于不同时代和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使他们作品中的艺术之真总是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切入点,论述影视作品关键是作品的思想,而不是技术运用的好坏,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而对于电影作品来说剧本就是其生命。从剧作分析角度例举电影《秋菊打官司》作品中的剧本创作、主题内涵、风格特色、题材选择。解释如何更好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和其他电影语言。阐述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及意识形态是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开启了一条从艺术作品本体出发探究存在的真理是如何生发的道路。《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从现象学本体论的角度探索艺术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从存在之真理出发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分析理解装置艺术的本源及其意义。通过对存在于装置艺术作品中的物性及其真理的探究,把装置艺术作品作为对存在者存在的揭示来理解,进而把握存在的真理,即装置艺术的存在之美。  相似文献   

12.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对死亡的描述。将童话中的死亡与王尔德的“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应当远离生活”三个主要唯美主义艺术观点相结合,可以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是其唯美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实践。美而不真实的死亡反映了艺术的独立性;理想的死亡突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性;而艺术乌托邦反映的则是王尔德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在那里艺术家的自我得到强化和重建。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 ,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可能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 ,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而没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也叫二独创作 )。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分析 ,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贺靖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1-74
从探讨和研究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美学取向和图式风格出发,以潘玉良艺术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潘玉良艺术作品中西融合的美学取向、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艺术特色以及她的艺术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展开深入研究;并在积极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油画和国画等作品在构图、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她身为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得出更具专业价值的研究新成果,以丰富当前“油画民族化“女性艺术”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表现法国大革命的众多艺术作品中,达维特的《马拉之死》是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中国对其一直进行“泛政治化”的褒义诠释。然而,西方艺术家对其却有另类的多元化表现,甚至提出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贬义阐释:达维特美化了一个以杀人为乐、丧心病狂的屠夫!既然西方对同一历史事件有若干不同解释和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为什么只选择单一偏执、深闭固拒的模式呢?只有坚持开放性原则,全面客观地介绍和评价多元化艺术作品,促使人们去质疑、鉴别、判断,才能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造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近年来,艺术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充满生机,但要使作品富有生命,创造性融入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划分为创作选材、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艺术接受四个阶段。本文力求从艺术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造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油画在我国已有百年有余的历史,作为外来文化,经过不断探索,在我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油画发展过程中有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和技巧训练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作出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艺术作品.系统阐述油画创作过程中技巧训练的几种方法和其材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一个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会在他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中闪射出进步的美学思想光辉。徐悲鸿先生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下面对徐悲鸿先生的美学思想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中,部分女性艺术家选择了与传统女工有关的媒材进行创作,以一种近似手工劳动的艺术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艺术观念,拓展了女性艺术的审美语言,这类作品已成为当代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材质特性的审美价值入手,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性别差异、社会分工以及思维方式三方面加以论述,同时对目前成功运用此类手法进行艺术实践的典型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释读、梳理、归纳与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