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汇习得过程分析表明母语介入是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的主要原因,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典型理论、隐喻、转喻与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可较好地解释多义词义项之间的理据及不同词汇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词汇习得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较为系统的词汇网络,习得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加强二语词汇的语义与二语概念直接紧密的相通,理解和生成词汇,提高词汇能力,防止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图式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和词汇重组阶段所起的作用,并阐释了图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认为二语词汇习得第一阶段(形式阶段)是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第二阶段(母语词目中介阶段)是母语图式和目的语图式,第三阶段(二语整合阶段)则是目的语图式的运用,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词汇习得前两个阶段的掌握,才能达到第三阶段。进而指出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图式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和词汇重组阶段所起的作用,并阐释了图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认为二语词汇习得第一阶段(形式阶段)是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第二阶段(母语词目中介阶段)是母语图式和目的语图式,第三阶段(二语整合阶段)则是目的语图式的运用,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词汇习得前两个阶段的掌握,才能达到第三阶段.进而指出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在二语词汇习得的很长阶段里,学习者会受到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依赖母语来获取二语词义,并将母语语言的搭配方式和学习策略应用到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断积累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母语和目的语思维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隐性不地道现象的提出是近两年来国内不地道现象研究的新成果,该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使用中存在的一种虽带有母语痕迹但却符合二语表达规范的倾向。本文从频率、二语语言水平和母语语言体系的干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成因分析,指出二语和本族语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接触的词汇频率的差异造成了词汇在心理表征中联结权重的差异,引起词汇产出的选择不同,导致了二语和本族语者表达上的差异;而二语语言系统的不成熟和母语成熟语言系统的干涉共同造成了二语学习者在表达上的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  相似文献   

6.
在二语习得者大脑中同时存在着二语和母语两个语言系统,他们之间的双向迁移丰富并改变着这两个语言系统。这两个共存的、相互增进的语言系统赋予了习得者更宽广的语言应用范围,也提高了他们的概念化能力。这样,二语习得者在二语(过渡语)系统、母语系统、二语应用和认知思维方面便拥有了操单语者所不可企及的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我们二语教学新的认知基础,也是我们进行二语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认知角度,分析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母语与目标语相互博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语习得者一方面依照母语语言规则建立目标语形式下的中介系统,同时又通过不断获得的二语知识来不断修正这个中介系统,使其不断地接近目标语语言系统。中介语系统在客观世界和习得者的主观世界等各种因素和信息的影响和刺激下游离于母语和目标语系统之间。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母语和目标语信息刺激的强度比主要决定了中介语系统的走向。因此,如果外语教学能从多模态话语信息输入的角度进行改良和提高,将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特征重组假说是目前二语习得研究应用原则与参数框架实现既定理论目标的有效尝试,在学界引发了不少争议。该假说将二语习得设想为习得者通过对比分析母语与二语特征之间的对应之处,拆分(delink)母语特征并将其按二语要求重装(reassemble)于二语词项之上,必要时辅以普遍语法特征库的完全通达以补全母语中缺失的特征,完成后续句法习得。但是,不支持宏观语法参数与Borer-Chomsky微观词汇参数,以及特征识别时不区分可解读、不可解读特征等观点引起学界质疑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从二语词汇习得的心理表征与发展看词汇僵化现象的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英语学习者(并列双语者)二语词汇知识的内部结构由词目和词位组成。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式阶段、母语词目中介阶段和整合阶段。并列双语者在达到第二阶段后出现词汇僵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母语词目信息占据了二语词目空间,二语词目知识被挡在二语词条知识之外,无法实现全面合理有效的整合。因此,二语词条的发展不能自然地过渡到整合阶段,致使二语词汇知识无法变成词汇能力。解除词汇僵化的有效途径是,在中高级二语学习阶段尽量避免母语中介作用和翻译法,采用语境法习得语义。这样,二语形式与二语语义或概念之间可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认知型词汇可发展成活用型词汇。  相似文献   

10.
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诸多方面阐明母语迁移中的负迁移现象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探究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以使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母语和二语中主要色彩词内涵意义的异同,重点从连通主义视角分析了二语色彩词习得时母语迁移的两种形式: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从中得到启示:习得者要学习二语文化,正确使用习得策略,大量训练,强化二语词汇认知网络的建构,提高二语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在词汇认知过程中,如果将最佳关联理论的推理成分运用于词汇认知和语义结构,则可以增强词汇习得者的认知语境,最有效、最全面地推理从源语向目标语传递的语义信息,从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词汇及词义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连通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门新认知科学理论。文章介绍了连通主义的认知基础和理论要点,举例介绍并解释了二语词汇习得中母语迁移的两种现象,认为母语迁移对词汇习得有利有弊,在二语词汇习得时应关注文化异同,讲究习得策略,加强练习,抑制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论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是影响二语习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针对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诸多理论学说。基于已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拟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对此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旨在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构建克服母语干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引入常被狭义地理解为目的语文化介绍.目的语的单边文化扩张、母语文化失语使语言的平等发展与文化对接障碍频出.二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主动推介,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在交流中的涵义变型与意义再生,二语习得者的个性文化基础等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旨在发现二语习得中母语文化拓展的瓶颈与障碍并试图发现应对的策略,推介并有意识地发展和重建新的母语文化,以期在二语习得中形成多元文化的互动与平衡.  相似文献   

16.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母语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母语本身也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便受母语汉语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介语石化现象经常发生在学习者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质化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书面语中的词汇石化错误进行探讨,总结出11种词汇石化错误及出现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词汇石化成因有母语迁移作用、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英语学习环境不足、学习工具的缺陷性和词汇使用的局限性,以及通过词块教学法、重视英语语境、鼓励使用新词汇、避免母语负迁移、加强学习者对词汇石化错误的认知和加强师生之间的词汇学习反馈作为减少词汇石化错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二语学习者都拥有一个结构合理、可自然重组的母语词库扣独特的、结构极不合理、提取速度较慢的二语词库.因此如何促进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重组以及如何形成重组策略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文章围绕母语和二语心理词汇结构,回顾了二语心理词汇重组及重组策略方面的相关研究,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实际的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学背景下,外语教学者应重视语际之间的共性,不断吸收英语知识用以取代母语知识或两种知识交替使用,采用相应的教学法,创造良好的二语学习环境,促成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交织、融合,重组新的知识结构,不断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从正迁移的角度探讨语言迁移和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在分析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三个水平组英语学习者和母语者作文为数据,调查词汇复杂度、句法复杂性和语篇连贯性随语言水平变化的模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在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性层面有显著作用,但在语篇连贯性层面没有作用。语言水平在词汇复杂度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语组和母语组之间;在句法复杂性层面的作用体现在二语组中等和高水平组、二语组和母语组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