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民工潮”为表现形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最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巨大历史作用,提出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3.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本文据此把我国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5.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阶段,乡镇企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要使其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即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各项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时期,我国规模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严峻形势,要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应按照客观现实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转移思路。我们必须在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拓展劳务输出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9.
依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景汉(John C.H.Fei)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阶段理论,从2004年以来剩余劳动力转移递减、城镇化进程趋缓、粮食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加以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多年的历史,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篇章中,记叙着我国三次较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第一次是1958年——1960年,这次大约有25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但由于超越了城市承受能力和农业的极度萎缩,不得不在1961年——1963年被迫使2000万劳动力从城市逆转农村。第二次是十年“文革”期间,一方面强制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另一方面又从农村招用大批劳动力进城,结果劳动力的交叉对流既造成社会的紊乱,又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以上两次劳动力的转移都是在极不正常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第三次,也  相似文献   

1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是完全脱离农业的转移,也可以是兼业性的转移,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他们或搞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干别的;或用辅助劳动力务农,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如此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兼业农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浪潮自西向东席卷着整个中华大地,千百万个带着强烈致富愿望的农民冲破了城乡之间的藩篱,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用他们那惯于在恶劣环境中奋力拼搏的精神承担着城市人一般不愿承担的工作。从拉板车、蹬三轮、掏下水道、扫厕所、修伞补鞋、当保姆、摆小摊、修公路、盖楼房……在一切粗、脏、臭、累、重、苦、险的工作中无一处不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1992年仅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外流的农业劳动力就达2370多万(其中四川500多万,安徽500多万、湖南500多万、湖北370多万、河南300多万、江西200多万),全国约有6000—7000万农民工在流动,1993年,我国转移的农业剩余  相似文献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度下,能否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重新配置现有耕地资源,使土地相对集中,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一、实行上地适度规模经营,首要解决的难题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障碍,劳动者素质等多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释放出多年来蕴藏在农民身上的巨大能量,从而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加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使贫困地区真正“脱贫致富”,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看来,冲破旧体制对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束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文章依据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统计数字及课题组的调查资料 ,对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以求为制定适合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会对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通过采取各项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初步测算,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万个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