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国内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特征、面临的挑战、构建路径、价值定位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突破以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营养并提出"命运"的观念。"命运"作为一种否定运动本身已经暗示了"分离",其表现在伦理实体的美好个人全体性沦陷在否定的必然性之中,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命运的承认个体又能够扬弃分离而达到"和解"。黑格尔的这种"命运"观念与其历史观是一致的,并且在其早期神学著作中体现出了某种预示,这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神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对技术的追问之中,海德格尔发现了技术之本质,他溯源而上寻得了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命运,此命运把人带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一味地去追逐、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从那里采取一切尺度。由于人被带到了上述这种可能性的边缘,人便从根本上受到了这种命运的危害。海德格尔说认为,如果命运以座架方式运作,那么命运就是最高的危险了。这种危急的情形着实让海德格尔深感忧虑,他深深地为此在而忧。  相似文献   

4.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两部悲剧中对命运的体认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更多显现为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力量,个体和命运之间是一种紧张关系;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俄狄浦斯开始转向对自身和城邦命运的内在沉思,最后与悲剧命运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5.
莎翁素以深刻为旗帜:深刻反映社会本质历史潮流。马、恩推崇其为现实主义大家,提出创作要学莎翁:超然、深刻、俯视。然而,莎翁何以深刻?何以睿智?因为俯视的高度和对世俗的超越?有学者说莎翁只是忠实地记录命运,其艺术成就,是对平凡命运的反映与追随。可惜未成流派,先遭冷笑。本文以莎翁生平、创作时期为平行线索,力图探究、验证“其深刻,在于其肤浅;其睿智,源于其世俗;是人间烟火、市民生活成就了莎翁。“  相似文献   

6.
力图肩负改变人类命运的重任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使命。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依据自己对现代性展开的理解,提出"人类解放"概念,促进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国际主义运动,主导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在这一进程的引导下,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政治崛起就是对人类命运的一项重要贡献。但是,随着20世纪晚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中国及时作出新的时代判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对改善人类命运又作出自己的新的贡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观作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要写人,军事文学更要写人.邓一光写小说写人,写“父辈军人”,写这些人的命运和他们对命运的态度.这就使他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既是历史命题,又有现实意义,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现存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而重建"精神丝绸之路"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它既可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还可借助今天"一路一带"战略平台的兴建,同时它又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命运一词来自民间和宗教,但要深刻理解各种命运观,就须揭示人生社会的内外普遍规定性;适当正确的命运观应当是自我规定为主导,自我规定与外在规定相辅相成的命运观;这个具体命运观引申出来的人生教益,可以决策自己和命运抗争,使自己具体的生活更加幸福和自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文本为依据,在类型学的基础上展开梳理和分析,力图对"命运共同体"论述的发生与发展及其现实语境进行研究,进而对其实质内涵、实践意义及其战略指向进行探讨,并以此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概括其特征及其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有关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可分为全球命运共同体、地区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命运共同体论述又有不同的逻辑起点和侧重点,其构建既同时推进又相互联动,构成有机和完整的命运共同体体系。中国在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方面,既倡导群策群力,又主动亲历亲为,而且对某些特定的双边关系有着相当的期许。通过构建亲缘型命运共同体、地缘型命运共同体和义缘型命运共同体,中国着力编织三层国际战略网络,使得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布局逐渐成型,而这一国际战略则又具有包容性、务实性、模糊性的特征。从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布局来看,关于命运共同体的策略选择已基本完成;从既有研究文献的解读来看,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仍显不足,有待学界更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规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实践、文化和价值等四重维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在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实践维度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在文化维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贫寒美丽的乡村姑娘苔丝的形象。苔丝的命运是悲惨的,其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大体有三:社会家庭的客观因素,苔丝自身的悲剧性格以及哈代命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脚色"和"角色"在近代汉语时期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语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说明先后产生且音同义等的两词之间,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存在理由及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大多关注现代文明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其中不少是关注女性的命运。在此通过解读其中有代表性的六篇作品,剖析了作家对于女性在出走和回归间如何选择的思索,并结合作家本人的婚恋经历探寻了他的思想发展路线及其对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类型学的视角,将民族分类为原生型民族、融合型民族、衍生型民族、复合型民族、集合型民族。就其特征而言,中华民族属于典型的复合型民族,具有双层结构,同时又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力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稳定,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公平正义。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相关争论形成了"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塔克—伍德命题"存在着理论症结,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是对其的破解。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兼容的,正义有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正义;马克思的人类意义上的正义、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它们作为整体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类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是对被遮蔽的人类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是个乐观豁达、倔强顽强的诗人,虽命运坎坷,一再遭贬,但绝不向命运低头.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句中的“沉舟”、“病树”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由自身的遭遇而感发,进一步联想到整个社会,并不一定确指其人或某些人,只是借此现象说明一种哲理而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鸳鸯蝴蝶"派的发生发展概貌,以及新文学倡导者对其批评,考察这一曾在文学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的历史、文化、命运,并对现代文学的批评心态问题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