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改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机构和队伍,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以及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高校毕业生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的就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毕业生要进行积极的自身调整,以及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几个主要角度,探讨了高校毕业生有效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与服务是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新增的重点工作。经过调查统计,在实际工作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更新速度慢、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人事公共服务部门服务不满意等问题。调查显示:动态跟踪管理是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的关键、建立高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可以有效保证宣传效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援助需求趋于务实、母校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寻求援助的主体。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与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特点,明确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建章立制,完善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培育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效率,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资源价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数据技术赋能我国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有充分的提升空间,通过分析相关基础场景、宣传场景、服务场景和回归场景四个维度,探索将供需双方互读互知、供需双方宣传引导、关心服务供需双方、就业数据搜集反馈等模块有机结合,以期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目前的运行状况是: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功能不够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作顺利,但专业化程度不高;用人单位侧重于招聘,就业指导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因此,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者联动共建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政府须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完善就业法律保障体系;高校则提供全面化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校就业服务合作.这种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是一条解决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期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方法来构建科学的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文化氛围,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人职匹配、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指出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查研究,实现就业工作的专业化;要积极落实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抓住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实施全过程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9.
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辉 《南都学坛》2010,30(1):121-12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如何恰当定位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为组织协调作用、规范监督作用、支持保障作用、计划调节作用、规划指导作用、岗位创造作用。我国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努力发展经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加大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控力度,优化就业政策、保障大学生就业,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管理和评估干预、引导高校加快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会越来越凸显出来:高校毕业生素质的适应不强与择业误区,就业宏观调控和发展的滞后与困境,用人单位的攀比与“保护”,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困难。为此,应采取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就业调控机制和服务体系;练好内功,调适结构,完善成才就业导航体系;形成互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等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高校不得不引入产业经营的理念。高校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反思科研这一“安身立命”之本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将毕业生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环节 ,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采取“促销”毕业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努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推进高校改革,积极完善就业指导,全力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唯有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毕业生就业服务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机制。就业服务应当以培训和开发就业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平台,多主体广泛参与,建立由政府引导与扶持、中介服务组织主导、毕业生负责、学校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多主体合作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为确保就业服务体系中各主体职责的充分履行,需要计划机制、市场机制、监督机制等运行机制对各主体的行为加以约束,从而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网络结构的作用,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实效性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高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体系,即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就业指导对象不仅面向毕业生,而是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全校实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从而提高指导效果,提升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有形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局限性和无形市场具有的优势,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多,无形市场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未来的主导方式。本文提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的对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就业市场观念的变革;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构建完整统一的无形市场体系;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与无形市场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再到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逐步过渡;就业指导工作职能逐渐从以计划分配、行政管理、就业安置等工作职能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核心的方向转变.通过整理和归纳恢复高考以来相关国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分析和总结该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为将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时存在法律风险,其表面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淡漠、维权能力欠缺,而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法律指导功能的缺失.因此,拓展就业指导的法律内容、深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师资水平、尝试建立毕业生法律援助服务、全程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应当成为当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对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必要,但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定位偏差,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内部化”、购买程序“随意化”、购买标准“模糊化”和购买监管“缺失化”等几个方面。政府购买就业服务行为亟待优化,提倡从构建多元供给格局、明确多方责任关系、完善购买服务流程和引入多方评估机制等多角度来选择优化路径。政府购买行为的着力点应放在为何购买、向谁购买、购买什么以及如何购买等方面,以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和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缓解日益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因而,需要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作用,加强引导,突出服务,保障利益,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  相似文献   

20.
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团了解了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概况及运行机制。日本、加拿大的共同之处是拥有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而且运行良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议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借鉴日本、加拿大的经验,尽早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就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