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的审美意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悲情人生的书写,以自然界的生死写人的生死,探讨人性恶、欲望与命运三者之间关系,表现了残缺、死亡和孤独这三大母题。二是意象及意象组合的运用,把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有丰富的意象和丰富的隐喻。把不同时空的单个意象以叙事或情感流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了文本内在的意象系统。三是诗情画意与凄美悲壮相生的美感。诗意语言与梦幻叙述相交织,表现不可避免的悲剧冲突及死亡。  相似文献   

2.
隐喻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能有效地传递隐含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除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美国试验派诗人卡明斯还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主题。卡明斯在诗歌"l(a"中运用了多重隐喻,这是生动地表达该诗孤独和惆怅的主题情感不可或缺的因素。采取更宽泛的视角,从本体隐喻、语音隐喻、诗形隐喻以及通感隐喻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探讨不同层面的隐喻在表达诗歌"l(a"的主题情感和蕴含意义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4.
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包含了诗人在自然中孤独徜徉的审美体验,也包含了他对于孤独乡村人的审美透视。诗人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体味孤独的自然与人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崇高和美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超越孤独的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是其对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回应。他期求通过一种审美教育,重塑人们的审美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启发我们对待人生的孤独应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边境三部曲》是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描写西部牛仔的宏伟巨著,这一系列作品因其对大自然、对人性、对社会、对宗教等的深切关注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隐喻。从《边境三部曲》中牛仔、荒原、宗教等文化符号入手探讨作品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论,然而却很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张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实源于人性的嬗变。在他身上体现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与挣扎,他的变化正是这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崔、张二人的悲剧实源于此,张生似乎也就成了人性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库切小说《耻》中的人性形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迈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都对人性的形式进行解构。在他的布克奖小说《耻》中这一点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小说《耻》中的表现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大量应用动物作隐喻、白人特权消失后的扭曲人性及其形式的平行关系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文学巨匠库切的这一创作手法及特色。  相似文献   

9.
范畴是认知的基础,隐喻是对范畴的突破.人所特有的这两种认知方式表明了人是体验的存在.范畴是人之认识活动的物种尺度.它揭示了人的自在性、生物性、有限性,而隐喻则是入跨越物种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人的自为性、理性、感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范畴和隐喻共为人所拥有一样,它们所揭示的人性的各个方面也共存于人一身.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人性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文坛的重要代表,托马斯.沃尔夫无疑是最具争议、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你不能再回家》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书着重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画面和中下层民众的各种命运。今从弗洛姆社会学思想出发,从孤独的人性、法西斯主义与极权社会、人性的救赎等方面入手,探索现代工业制度下人的无权利、孤独、焦虑和不安,阐明了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机制和极权主义的普遍性,揭示作家的社会批判倾向和思想流变。从而表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仅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对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的众多小说以异化作为主题。其后期作品集中描绘了西方现代家庭﹑职场和人际﹑两性关系中所呈现出的异化表现和异化心理,着重书写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年人身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扭曲关系中的孤独失落﹑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时的焦灼不安和面对无法摆脱的死亡阴影时的惶恐与痛苦。在格纳齐诺笔下,死亡不仅指生命的终结,还具有象征意涵,隐喻着时代和社会的全面物化对人性本质的腐蚀,由此所造成的正常社会关系的消亡。  相似文献   

12.
在艾滋病问题日益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之际,中国首部艾滋病题材长篇小说《丁庄梦》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小说展演了愚昧无知的农民在卖血感染艾滋病之后的人性孽舞;同时讲述了丁庄人从卖血致富的乌托邦迷梦陷入艾滋绝症的恶托邦噩梦的过程;丁庄人的生存窘境是现代人乃至人类存在的警示和隐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一种基本思潮是对普遍人性进行彻底解构,宣告人要死、人该死和人不得不死。然而,当代哲学宣布人之死并未带来个体的真正诞生,脱离普遍性的孤独个体仍然不是人的真实存在,其同样导致了人的虚无化并走向了虚无主义。走出人性虚无主义困境,既要反对和批判脱离特殊性的普遍人性,也要反对和批判脱离普遍性的原子化个体,坚持普遍人性与特殊个人的统一,坚持特殊性包含于自身内的普遍人性。1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却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重视身边的人,才会使我们赢得朋友,摆脱孤独。  相似文献   

15.
在《边城》中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是由翠翠这个艺术形象透视的。作者通过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 ,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了其透彻心骨的孤独 ,反映了现代文明对理想人生、纯真美好人性的阻滞 ,寄寓着作者的孤独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16.
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论鲁迅前期小说中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人日记》、《长明灯》与《社戏》、《故乡》都存在着社会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自然是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的隐喻。鲁迅以自然表达对人性自由的渴望,是由鲁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和自然价值观念本身决定的。自由意志是西方文化的范畴,自由境界是中国文化的范畴,这两者的结合,体现出鲁迅“致人性于全”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白乌鸦》将一批孤独的、偶在的个体放逐到涎水沟这样一个"孤岛"上,与世隔绝的涎水沟便成为各色人性集中上演的舞台,它浓缩着历史与人性、个体与社会、政治与人生、原始与进步的纠葛。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层论证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刺伤了人类本身,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再加上生死、孤独、衰老、疾病、欲望等人生的诸多困扰,人的心灵失去了温馨的精神家园;提出审美教育是达到人性复归,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罪恶的渊薮——苏童小说《米》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20.
电子传媒技术对人性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电传技术必将成为支撑整个世界的新的物质基础,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人性:首先,网络技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诱发、释放出了人的本能;其二,网络使一此人变得孤独、冷漠;第三,网络将造就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充满激情的“神话人性”;其四,网络世界将会使人性中的激情与理性发生严重的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