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因论视角下平遥景点名称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两个过程。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多种模因关系,如,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它们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按照此分类方法将平遥景点名称加以归类以及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挖掘景点名称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翠萍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6):68-69,74
以模因论为基础,对九华山风景区内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景区内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的文化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翻译策略如引用目的语模因、复制源语模因等,旨在促进景区内公示语翻译更加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翻译要使源语文化模因成功转换为目标语文化模因,必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模因和源语社会文化模因,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使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功能对等。面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信息内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角度看,翻译应遵循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是跨文化、跨语言为交流的三元交际活动;翻译的前提是源语模因复制到目的语为目标的语境翻译:翻译的对等是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为目的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5.
翻译模因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从模因的角度出发,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这其中也凸现了译者,这一特殊的宿主所肩负的双重使命——解码和传播源语模因。在何自然教授的语言模因观的启发下,翻译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也可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方式。这用来解释等值、等效以及变体翻译观,意味着源语与目标语的转化可分为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和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模因论,特别是对等模因(equivalence), 源语-目的语模音(source-target)为理论指导,研究在感召类文本英译过程中,在确保源语信息传递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目的语读者共鸣,完成感召类文本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视域下汉语公示语英译及其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可以将汉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英译和模因相结合,以模因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模因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教学中,应重视模因理论的传授,透彻理解模因传播周期;遵循翻译技能的发展规律,培养翻译能力;强化翻译策略传授,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理论认为,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影响。由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模因,而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方式被频繁地模仿和使用。这种复制与传播和模因论的文化复制机理相似。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与复制英语而来,即英语模因。从模因的类型来说,英语模因类型丰富,主要有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多为强势、简单模因;也有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同时,由于英语模因的经济性、隐晦性、时髦性,英语模因得以反复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网络语言中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语言模因的形成,在充分理解符号学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挖掘语言模因作为文化符号所带有的相应的符号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对等符号意义的语言符号.该研究使语言模因翻译行为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基于语际交往的层面给予译者充分的翻译研究权利.这样一来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而且会运用各种策略和翻译方法把原文各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以此实现意义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12.
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是文化信息基本单位,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模因的特点是:像基因一样被复r,像病毒那样传播或感染.我国学者提出了"语言模因论",首次将模因论与语言学结合进行研究.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应用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能否充分利用模因论创建出一个新的适合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模型呢?本文讨论了词汇模因的概念和词汇模因教学理论,并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论揭示了语言产生和复制传播的规律,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类型以及复制、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从而揭示网络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流行语是近年来引起较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传播速度快,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网络语言的传播和使用离不开文化基因——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基于模因理论,本文从模因传播的阶段、途径以及方式等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及传播。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中的模因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域的相互耦合、相互整合构建成一个能对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不同语言现象做出一个更为统一的解释理念——模因域。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模因论中的模因概念,然后以模因论为视角提出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它认为,从交际本质来说,人们是以“模因域”为单位来使用语言、认识与体验世界的。模因域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层级性、全息性、有序性、动态性与演化性。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日益融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还要传递文化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翻译的过程定义为模因变体的过程,将目的语模因定义为"变体模因",通过分析得出"变体模因"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并对"变体模因"中的强势模因给予全新的定义。然后,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通过异化得到的"变体模因"为强势模因则首先考虑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如果为弱势模因则要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进化动力学看,模因是进化稳定策略,相当于Croft的理论框架中的"语素"(lingueme)。模因和语素都是语言进化中被复制和传播的对象。虽然基于模因和语素的理论都有效地解释了语言的传承性和生产性,但未能有效地解释语言创新问题,即突变策略如何成为进化稳定策略,或者任意的信息单位如何成为语素。然而,博弈进化论的框架内,通过说明突变策略成为稳定策略的限制性条件,可以说明语言进化中的语言创新问题。决定语言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进化的力量,该力量源自个体在道德原则调整下的生存博弈中求生存的动力,是众多个体追求生物、社会和经济效用的合力。语言进化的力量要求,突变策略只有满足策略的复杂性条件才能成为进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和象似论两个视角,借助大量火星文实例,探讨火星文在语用语言、隐性言行与面子理论、动态性、语用与反语用、幽默模因变体、换码亏损中的象似美流失等方面的语用特征,分析它对该语言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间接折射,为大众客观地看待火星文,并从解读火星文为突破口来了解火星族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友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顺利渡过难关有的放矢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出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其中词汇模因是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晒 X"族新词词汇模因的形成过程、语用特征、传承规律及原因,以期为新词语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