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红  孙淼 《理论界》2005,(3):16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公司通过转投资的途径加速资本扩张,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已经成为最有效和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是公司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数额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实际运作过程中超额转投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公司转投资行为性质的分析及国内外立法例的对照,对公司超额转投资的法律效力问题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司转投资是指一公司对其他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进行真实有效出资的民事法律行为,它会引发诸如虚增资本、实质性减资、董监事滥权、母公司不规范行为等法律问题,而我国《公司法》对转投资行为的规定,在转投资对象、转投资形式、投资额计算问题、母子公司问题等方面存在立法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杜宝旭 《理论界》2005,(6):81-82
合同在当今社会经济交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产生了无纸化的电子交易这一新型的交易方式,新型的交易方式产生了无纸化的电子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电子合同的自身特点又产生了电子合同法律效力认定的问题。解决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对电子交易的正常发展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同时对社会经济交往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股东平等是各国公司立法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三维”或“多维”概念,它从主体角度界定平等,进而要求实现实质的、具体的平等。我国股东平等制度的长期缺失曾引发公司实践中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尴尬;新修订的《公司法》实现了股东平等保护的巨大飞跃,但其制度设计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IPO抑价在各国证券市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大陆和香港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即A+H模式)的IPO首日抑价率情况.本文选取了在大陆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公司的A股和H股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了两地市场影响IPO抑价率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特殊的发行制度和"投资者效应"是中国内地A股市场不合理抑价率的主要原因.文章的最后探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改革方向逐渐向香港资本市场靠拢,加大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加大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逐渐引进后市支持制度和强化投资银行在股票承销中的作用和功能等.  相似文献   

6.
一、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性质学说上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法定责任论 ,即认为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基于《公司法》的特别规定 ;其二特殊侵权行为责任说 ,该说认为 ,在确定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时 ,不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只当董事对第三人的加害存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 ,方可成立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 ;其三一般侵权行为特则说 ,该说认为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就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 ,只不过就轻过失可以免责而已。实质上 ,后两种学说都主张这种责任由侵权行为引起 ,只是对主观过错程度的把握有所不同 ,我国学者大多采纳法定责任说…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修订使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股东可以通过联合而享有少数股东权;股东的知情权;允许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累积投票制;决议撤销权;确立股东退出机制;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等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8.
企业投资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投资效率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企业的投资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是制约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变量。除环境因素外,企业现金持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也是制约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索环境的波动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2017年间连续10年的相关数据验证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探索环境波动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同时引入超额现金持有变量,研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具有正相关性影响且显著,说明环境的波动确实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在引入超额现金持有作为中介变量后,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表明超额现金能够在环境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公司法》背景下公司制度的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玲玲 《中州学刊》2007,2(1):108-112
刑法虽然因其惩罚措施的严苛而在经济生活中不具有适用的普遍性,但它并不缺乏介入公司制度安排的维度和进程。我国2006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公司法》对于公司资本制度、公司治理制度、公司责任制度等进行了相关修正,刑法作为二次调整法对如何保障合理的公司制度的维系与运行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公司治理机制为出发点,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影响公司经营目标的因素,并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公司经营之道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和政治力量的介入导致了近代中国公司经营目标对营利目标的偏离,并随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而逐渐得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严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而实行公司制改革的法律标准和规范模式就是现行的《公司法》。可以说,公司制改革是否规范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公司法》,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讲,它还取决于《公司法》立法本身是否完备和完善。从法律部门自身的特点来说,公司法具有很强的技术色彩,但由于立法技术等局限,我国《公司法》存在一些技术缺陷,有些内容偏离公司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以致严重影响了《公司法》的权威性和操作性,制约了《公司…  相似文献   

12.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4,25(6):101-105
《说文解字》中大量的声训材料以及不拘一格的声训模式,说明其作者许慎对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已具有明确认识。许慎的声训研究成果,反映了秦汉时期音转的历史概貌,为汉语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3.
14.
自从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首先提出“两权分离”的命题以来[1],如何解决作为失去控制权的所有者和作为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便作为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出现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笔者就代理理论进行阐述,指出该理论在确立法学意义上公司治理时存在的基础性缺陷,并提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公司权利结构理论。一、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1.代理问题的产生哈特认为,产生代理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2]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能了解的有关代理人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代理人则掌握信息优势。契约不完备是指委托…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7):93-100
《中日韩投资协定》作为中日韩之间第一个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及开启东亚自贸区(FTA)谈判的一把钥匙,在ISDS机制上着墨较重,以期为中日韩三国"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提供基本的规则支撑,并为日后中日韩自贸区的制度建构提供先行先试的坚实基础。然而,由于三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受制于诸多因素,立法者采取了"回头看"的立法策略,制度设计具有浓重的"重述"色彩,协定ISDS机制既未能全然跟进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最新变革趋势,也未能无缝对接东亚区域性投资争端解决的特定需求,其解决"投资者-国家"投资争端的实际效果及助推三方自贸区谈判进程的作用似不宜过分高估。本文认为,《中日韩投资协定》ISDS机制应当通过找准定位、革新机制,增强制度的引领及示范性;通过完善细化规则,填补程序性漏洞,凸显机制的公平与效益价值;通过建立区域争端机构,助推多元争端解决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农业投资问题的探讨杜艺真在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形势好坏不仅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农业劳动力水平低,要使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注意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一从人类...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投资仲裁的合法性危机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缺乏公正性、连续性,国际投资仲裁机制晚近陷入了合法性危机,相关国家、学界都对其是否适合解决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国际投资争端感到怀疑.美国、加拿大两国已率先针对国际投资仲裁的上述沉疴进行了初步改革.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应该采取双管齐下的因应之策,尤其是在对ICSID仲裁管辖权的接受范围上,回退到原来的部分接受模式中来,采取以一揽子部分接受为原则、逐案酌情全盘接受为例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杨剑勇 《理论界》2002,(2):18-19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政府投资范围的转换,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短缺经济下的政府投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扮演了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仅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参与生产、流通和分配,更重要的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将投资高度集中于其行政控制之下,使政府投资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9.
井泉 《理论界》2013,(7):38-40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美成为我对外投资增长的主要一极。本文以中国对美投资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当前中国对美投资特点,分析了阻碍中国对美投资的因素,并从美国决策机构、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