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人口城镇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城镇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展对小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还是对改进人口统计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分析绍兴小城镇人口的主要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2.
城乡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交汇,把小城镇问题推向了研究的前沿,人们日益领悟到“小城镇大问题”的战略意义。但是,就多数论文来看,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仅限于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一般论述。这些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它不能给人以小城镇面目的整体把握。本文力图通过对小城镇发展的系统考察,揭示出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对农业和城市的双重依赖,并经过小城镇内在机制的转换,又向滋育它成长的城市和乡村双重反哺。  相似文献   

3.
李辉 《人口学刊》2002,(2):31-34
小城镇的崛起 ,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泛小城镇化”现象及其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各地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盲目追求数量扩张 ,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规范小城镇的内涵。小城镇问题可以通过深化改革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规划 ,加强管理等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作为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尝试,引起全世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1978年以来,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迅猛异常。小城镇人口从1980年的5690万人增加到1984年的13450万人,同期小城镇个数也从2784个猛增到6211个。目前对小城镇分类标准的研究,一般都按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或地理位置等单因子进行,忽略了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对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多因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人口状况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小城镇普遍存在人口规模偏小的问题。小城镇中实际的非农业人口数要比统计数多5 0 %左右。预计在小城镇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中 ,70 %以上在东部地区。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简单依靠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长沙出版的《求索》1984年第五期发表方向新的文章:《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人口转化》。文章说,小城镇体系是多层次的,包括小城市—县城—县镇—集镇。从与农村联系的紧密程度上说,前两类属于高层次小城镇,后两类属于低层次小城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小城镇功能理论的探讨也日益得到重视。然而,以往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小城镇外部功能问题,即偏重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般分析,忽视对城镇类别和自身功能的深层探讨。在实践中又过于强调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城镇个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伴随,但城市化进程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充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小城镇的充分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单独依靠小城镇的自然发展也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为达成可持续发展有空间整合的必要性,集聚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扩散理论、三元结构理论以及反磁力理论等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给出证明。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体制障碍,为此必须多角度入手探索激励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切实进行保护入城居民权益的户籍改革、建立激励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多种渠道的融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现已被大家所关注。本文仅就不同类型地区小城镇人口流动方面作些探讨,试图从中说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注意这一人口现象的重要性。 人口流动是人口过程的运动的表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非集约化必将制约小城镇的长期发展 ,给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巨大的供养风险。必须对小城镇重点发展战略重新进行理性思考 ,只有重点发展部分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心镇 ,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为此有关政策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引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有大批移民迁往小城镇,其中大多是农村移民。这些移民的素质是否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同素质移民的迁移原因和迁移倾向如何?他们对迁移效果有什么评价?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经济学界和社会学  相似文献   

12.
经济改革以来,小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85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市镇人口总增长量为2亿,其中,小城镇人口增长量占62.4%;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至1985年的36.6%,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其中有9.8个百分点是由小城镇人口增长引起的。这两个数字说明,近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山区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山区人口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最近几年,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人口的决策,为今后山区人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山区农村人口小城镇化的客观必然性,将有助于我们自觉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推动山区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小城镇外来劳动力的实地抽样问卷调查 ,考察了两镇外来劳动力的一般属性、迁移、就业、经济收入及将来意愿等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 ,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外来劳动力对小城镇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这对小城镇制定吸引和管理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和小城镇人口的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的四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湖南省人口学会于1984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召开了“小城镇人口问题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76人,分别来自省政府、党校、教育、科研、计划生育等部门的44个单位。会  相似文献   

16.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南昌330045小城镇建设在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风起云涌,已经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的自觉行为。正如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一样,小城镇建设也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和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只是根据益阳地区的实际情况,试图从农村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的人口管理机制彭大贵,谢恩荣一、小城镇人口管理的特点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的广大农村起着聚散和幅射的作用。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聚讼纷纭的一大热点,迄今仍无定论。归结起来,所讨论的可供选择的城市化道路有三条,一是“小城镇道路”,即目前仍在走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二是与“小城镇道路”截然相反的“大城市道路”;三是取乎二者之间的“中等城市道路”。从讨论的倾向上看,大多数意见倾向于后两条道路,“小城镇道路”则受到许多诘责,至于应走“大城市道路”还是“中等城市道路”,则没有达成一致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