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原因的认识更是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农业重要性的原因与农业.基础"地位的原因不同,农业重要性既源于农业内在原因.也源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相关的原因,而农业"基础"地位的唯一原因仅源于农业的内在特点农业独占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粮价上涨再次引起了全世界对农业的关注.中国向来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定性研究居多.经验证明缺乏.文章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对农业基础地位进行计量分析,验证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基础地位的经典论述.研究表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边际效应虽然递减,但始终为正;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存在相同的正边际效应;中低收入国家处于经济腾飞的前夜,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边际效应更大,应该坚持实施"农业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农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下降 ,农业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局面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新时期的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命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从农业对工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新时期农村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农业对人类生存的保证作用看 ,无论是现在 ,还是将来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并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有关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思想,在指导农业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越是改革开放,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重视农业,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农业市场范围狭小和农业技术进步慢是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原因。这种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假定之上的观点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相互矛盾的。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农业的分工深化和农业活动效益外溢才是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在于农业相对份额大小,而在于农业分工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革命、建设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不同角度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对农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由经济、生态、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农业基础地位体现在它不但对经济子系统有支撑和制约作用,还对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有维护和传承作用。这些基础性作用都源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产业特性,是工业等非农产业所不能提供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应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提炼农业文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确立与初步巩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和党中央逐步确立并初步巩固了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基础地位的确立与初步巩固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在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误。其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包括农业自身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针对农业冲击的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长期的持续效应,充分表明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始终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对农业的效应中,第三产业对农业的贡献率最低,且从第六年后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对农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对农业的持续促进效应.不过,农业对其自身的正效应更值得关注.农业对自身的贡献率在第一年达到峰值后虽逐年缓慢下降,但在50年内都大大超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因此,加强农业自身建设才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业基本国情(一 )人口与资源反比例发展2 0 0 2年国土资源公报 (未包含台湾、香港、澳门 )公布 ,全国现有耕地为 12 5 93万hm2 ,与 2 0 0 1年相比 ,耕地减少 1.32 % ,年度内净减少耕地 16 8.6 2万hm2 ,耕地面积继续呈递减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 2 0 0 2年底统计数据 (未包含台湾、香港、澳门 ) ,我国现有人口总数为12 84 5 3万人 ,其中乡村总人口 782 4 1万人。我国土地总…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充分论证了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政治、国防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决定了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农业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认识上,更不能继续采取对农业进行索取的做法,而应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和世界视野的高度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我区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区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建设的对策: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投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整体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快人才与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重视科技和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15.
新四军参谋地位的确立,是新四军参谋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四军正规化的主要表现。在新四军组建初期,参谋地位低、业务能力差,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与新四军参谋制度不完善有关。为了改变参谋的处境,发挥参谋的作用,新四军采取了提高全军关于参谋重要性的思想认知、加强参谋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参谋的政治地位等措施,逐渐拓展了参谋的职权范围,使参谋成为军队的“全能手”,最终确立参谋“大管家”的地位。参谋成为首长的“伙伴”和“代理人”,提高了参谋的政治地位,推动了新四军参谋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了新四军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提高了新四军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军事上,动员全国军民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人民主体的全面抗战路线,运用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政治上,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提出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在经济上,实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开展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在文化上,实施抗日的国民教育政策,开展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丰富抗日军民的文化生活;在民生上,高度重视人民劳动保护问题,积极解决人民生活保障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旧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在低速中徘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现代化才得以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这种独特模式,也是落后的农业大国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用工无法有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劳动监督问题。而将市场规则嵌入关系规则的关系化用工使得雇佣双方产生了利他倾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内在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失败困境。关系化用工的实现依赖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用工选择、生产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关系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前17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前17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7年间,农业政策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党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源于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清醒认识;“一五”期间农业的相对落后是由于党对工业的过分重视;“大跃进”时期农业的破坏是由于“以钢为纲”方针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则是由于“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确立,等等。总之17年间,党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随工业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20.
明确的市场导向、较高的成果转化率以及高效的市场运作效率使农业企业必然成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我国R&D相关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和经费执行部门,但与其他行业相较,农业企业在R&D人员及全时人员当量、经费支出、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比重明显偏低,其弱势地位较为明显。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契合中国实际,除了加强农业企业自身微观层面的建设外,对宏观环境和政府决策方面的建构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