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家庭”排在塑造儿童六大因素的首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人始于家庭而融入社会。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塑造人至关重要。从小学教育起,学校就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事实上孩子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与家庭中度过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学校,家长和社会,在这三个方面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抓住前两者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学生教育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得到的爱护基本都停留在吃喝问题上,家庭的一味迁就与溺爱,纵容和促成了大多数孩子:当遇到不合心意时就特别的任性与倔强.这些孩子,犟劲上来,让家长没招,让老师头疼.请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碰上个倔学生! 那天该我行政值班.  相似文献   

4.
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倡融合教育更多的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我国也正在尝试对特殊儿童实施融合教育,那么是不是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趋势,我们就要接受,用于所有的特殊儿童呢?尤其是特殊儿童中的特殊群体--自闭症儿童。我们不能只看到短期的融合的效果,我们要看到长远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号召力,每个孩子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是一种文化,如果每一种家庭文化熏陶下的孩子都能够接受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融合教育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杨永萍 《科学咨询》2009,(14):15-15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事实上孩子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与家庭中度过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学校,家长和社会,在这三个方面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抓住前两者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学生教育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道德社会化机制是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机制,社会的急剧转型给个体的社会化环境带来了冲击和巨大的变化,家庭和学校道德社会化功能不足使儿童社会化面临困境。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寻找有效路径,整合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耦合程度较高,效果较明显的完整道德社会化功能链。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给家庭和学校教育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品质、性格、理想目标的形成,以及今后的成才,家庭的教育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昔孟母断机杼教子,使孟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儒家大师;朱德为中国人民的事业艰苦卓绝奋斗一生,离不开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或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1 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的机制。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为人处事的启蒙老师;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道德表率;在社会上,公民大众也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学校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日趋明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也随即增加,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等日渐增多,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原本教育落后的学校更是雪上加霜,要想农村教育走出瓶颈,就要加强家校合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肖兴伦 《科学咨询》2010,(7):108-108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基础教育寄宿学校,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有80%属于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必要的生活教育指导。在学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也缺少系统的学生生活教育方法,只重学生分数,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少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受压抑,从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损,人格素质出现缺陷。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于2009年9月我校提出了《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小学生)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其目的就在于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生活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今后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人们谈到教育,往往有一个误区,好像教育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其实,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最高级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即使把所有的老师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母亲重要.现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把对学校与家庭的认识完全颠倒过来! 今日中国教育最缺什么?资金?校舍?老师?不,都不是!今日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称职的母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尤其重要.家教专家王东华说:"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向大中城市转移,从而必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呈扩大之势。在我校组织的调查中,被调查家庭中98.5%的民工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5%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可见,“留守”是外出民工子女的主要生存形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完善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却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里。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思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感恩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缺乏及时正确的教育引导;此外,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中,却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被关爱后作出的积极性的表现和改变.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契机,适时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让留守儿童在责任的承担中学会感恩、在特殊的日子里表达恩情、营造感恩氛围提升个人品质等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协作教育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将这种协作视为幼儿教育额外的负担或权宜之计都是极其有害的。幼儿科学教育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在家庭影响外,幼儿生活的环境尤其是社区环境、学习的环境尤其是幼儿园环境都对其科学素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加德纳指出,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深入社区的学习”时机,还要“把社区引入学校”[1]。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才成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家庭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孩子从小就会从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家长的言行是教育子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无忧无虑、衣食富足,从小养成了贪玩好耍、  相似文献   

18.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工作如若没有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那么学生在心身发展过程乃至人格的形成就会走向不确定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搞好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完整的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儿童从小到大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有益的补充,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 当前学校、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三结合"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结合"的力度不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教育被家庭教育所抵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工作如若没有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那么学生在心身发展过程乃至人格的形成就会走向不确定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搞好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完整的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