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理论中存在几种对“原型”概念不同的解释,它们虽都深受容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影响,但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在建筑结构主义中,“原型”是一种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能显示类型特征的形态;而传统地区建筑在长期演化中所产生的典型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原型”。文章通过对“原型”不同概念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原型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引发我们对建筑地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原型”在荣格、弗莱的理论中逐渐成熟,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余华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原型结构,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即是“道路”“出走”以及“父子”原型结构。三种原型结构不仅建立了文本的叙事框架,也构建起了独特的隐喻结构。三种原型结构意义指向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能够检视余华在创作中思想的流变,也能发掘其写作的价值追求,以原型结构为关联,开掘其作品的深刻含义与指向。  相似文献   

3.
“实证犯罪学之父”龙勃罗梭创立的“犯罪人类学理论”来源于对犯罪者生理的考察,主张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原型又被称作“原始意象”,是一种通过遗传而留传下来的先天倾向。类型众多的原型中,犯罪者原型的存在根源是集体无意识。假设在遇到可以激发其作用的特殊情景时,犯罪者原型即将显现,从而促使人在此种情形下沦为犯罪者。对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理论的阐释及与个体犯罪心理中与原型理论相契合点的论述,旨在说明原型在犯罪学上的心理学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二十世纪当代文学研究的四大方法之一、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之一,原型批评在当代中西方文论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试图从宏观的、整体的和系统的原则出发,把“单篇诗作放回到作为一个整体的诗歌系统中去”,加以研究,从而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我试图从它的理论中汲取一些合理的因素,来观照《红楼梦》。由此看到:《红楼梦》在爱情文学的这一系统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范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具有巨大解释力的词。但在本文中,“范式”只具有原型的意义。原型或原型意象,本是原型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术语,它…  相似文献   

5.
一如果说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有着某种原型,一般人肯定会大感惊诧,连作者本人也没承认过。但按照“原型批评”家们的理论:“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如果把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青春少女形象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坐标系中,我们会清楚发现她们与屈原《九歌》中的“山鬼”、“湘君”、“湘夫人”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在精神内质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对应关系。那么,何谓原型呢?著名加拿大学者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指出原…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创造与“原型”的转换,始终都存在着一种隔不断的互动联接,直到“文本”以独立的存在形式面世。民间原型的运用使得《尘埃落定》体现出巨量的人类学的价值。借助民间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7.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9.
原型理论由来已久,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其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类偏正结构短语的中心语的原型特征。来分析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存在的根由。  相似文献   

10.
[摘要]“凝视理论”的现代哲学导向成了文学反观的一个重要借鉴。回观文学理论,镜像说——包括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独立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都可在“凝视理论”中找到原型依据和对话机制。本文以“锁孔”和“猫眼”的借喻,反观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和问题,以期在反思语境中达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容格“原型论”美学评析曾繁仁早在1919年,容格就在《本能与无意识》一文中提出了“原型”的概念。他说:“本能与原型同样出自集体无意识”。(转引自《神话──原型批评》第99页注②,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但将其作为美学或艺术的理论提出却是1922年...  相似文献   

13.
王秀臣 《东方论坛》2008,(3):125-126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作“精神考古”。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也不例外。书中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魔法世界,哈利、邓布利多、伏地魔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在原型理论中有其相对应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5.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发表以来便受到众多读者、学者的关注,但是鲜有学者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予以研究。“森林之王”作为一个重要原型反反复复出现在巴克这一形象之中,因此笔者拟从费雷泽、荣格、弗菜等文学理论家的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中的“森林之王”原型作以简析。  相似文献   

1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种族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将人类整体心理积淀的内容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北风那个吹》中主人公牛鲜花这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正是牛鲜花身上所特有的人类古老的伟大母亲原型、受难原型以及复仇原型的特质唤起了广大受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7.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经典范畴理论已很少被人提起。本文论述了康德通过“三分法”及先验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进行的完善,及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中间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庾信骈赋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根据范畴理论,将庾信骈赋中的颜色词分为青、赤、黄、白、黑五个范畴.首先,简要分析了庾信骈赋中颜色词的总体数量、词形和组合概况,研究发现,庾信比较喜欢用亮暖色,最喜欢用的是“白”范畴和“赤”范畴的颜色词.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青”范畴中的“青”和“春”,“黄”范畴中的“黄”和“金”,“赤”范畴中的“赤”和“丹”,“白”范畴中的“白”和“苍”,“黑”范畴中的“玄”和“黑”的语义系统.最后,文章将颜色词的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而每个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颜色词,重点分析了原型颜色词的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产生机制主要有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