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彦芳 《西部论坛》2021,31(3):1-16
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进口(前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进而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出口(后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通常会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进而产生经济极化效应并扩大地区差距;中间品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反向作用受到地区经济贸易水平和结构以及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发达地区多,贫穷地区较少;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和渠道发达地区不断扩展,贫穷地区狭窄;用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发达地区较多,贫穷地区较少等效应与特征,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以破解农村居民收入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佳木斯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增长极理论,本文认为要缩小佳木斯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促进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应结合本市实际,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区域内条件好的地区和基础雄厚的产业,将其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欠发达地区被"双重极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西部的快速发展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迫切需要在西部构建能拉动西部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在西部同样也存在着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分,较发达地区的存在为构建西部增长极提供了可能。西部较发达地区由于增长极的建成与发展必然会对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加上东部原有增长极对西部的极化效应,两者同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即"双重极化"。这种"双重极化"将导致西部区域内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较发达地区发展迅速,而欠发达地区因"双重极化"作用跟不上较发达地区的脚步,在西部内可能形成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一、经济增长中的“中心 -外围”结构  事实告诉我们 ,经济增长在地区与地区之间总是不平衡的 ,无论是在一国范围内 ,还是在世界范围内 ,经济增长都是由一种中心与外围的结构所推动的 (罗伯特·吉尔平 ,1987年 )。在这种既定的经济增长的结构下 ,中心与外围通常是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分工的 :中心是经济的增长极 ,而外围则是中心的辐射极。中心作为经济的增长极 ,既有集聚效应 ,又有扩散效应。所谓集聚效应是指各种要素与资源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 ;而扩散效应指的是商品、服务与技术由中心向外围地区的转移。外围作为中心的辐射极 ,通常只具…  相似文献   

6.
经济论信贷杠杆对经济调节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陈少锋(1.20)论“三轮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新模式 ···....”······一蒙丽珍陈中放(1.26)略论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财经对策 ”....................·..··……余国信(1.50)把广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经济体 制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二叶学明(1.60)不发达地区商品经济普遍启动之路: “1233”战略····”·········……周策群(1 .6幻不发达地区资源转换的思路 ·“~····““··“…赵才孙元清(1.75)浅议我国农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的功能定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由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调整的过程,实现了由“农村服务城市”向“城市带动农村”的转变。强化扩散效应,对于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阐析城乡共同富裕理论意蕴的基础上,梳理了城市对农村扩散效应的微观要素、中观产业、宏观发展三重路径,要素扩散与产业扩散是发展扩散的基础,城乡发展扩散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城乡扩散效应的驱动体现在要素价格机制、产业链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及政府调节机制等方面,且受到主体因素、客体因素、渠道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需要强化城市扩散强度,提升农村承接能力,促进产业链条衔接与城乡融合,优化城乡制度安排协同供给。  相似文献   

8.
中心地区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一种世界性潮流。世界各国区位条件优越的中心地带,经济的增长,加强了极化效应。随着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相关产业向它靠拢,并以它为核心形成产业聚集和区位财富聚集。我国西部不少区域,由于城市发展缓慢,或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增长极的培育和能量的积累,致使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减弱,降低了对区域经济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为了加快西部中心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建议有关部门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三世界一词的起源,国外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法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索维和社会学家乔治·巴朗迪认为第三世界一词是从法文“第三等”级(Le TiersdEtat)一词演绎而来,意指当代国际社会中不发达的落后的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压迫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唐纳德·迪农认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使用的第三世界一词是出自于联合国的分类体系,意指不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三是《大英百科全书》的条目注解认为,该词起源于“第三集团”(The Third  相似文献   

10.
FDI与中国收入不平等:来自1987~2006中国省际面板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FDI在中国的增长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得到了较多关注,而理论界对其收入分配效应则关注较少.本文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对FDI与中国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FDI分布的产业及地域范围的逐步扩大,FDI对收入不平等的总体影响呈倒U型;(2)FDI在中国的收入分配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农村投资乘数效应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极化效应使其资金需求迫切:西部地区农村内源性融资增长缓慢,外源性融资效率低下使西部地区农村资金缺口正在加速扩大。针对西部地区农村自身特点,积极争取更多财政支持,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努力进行制度创新,是解决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供求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列子,梦理论与梦寓言述评—…·傅正谷(10.50) 曰 矛 进化论、嫡定律与历史发展观…··徐正荣(10.56)情感、主体与自由……………………韩民青(2.1)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的宣传工作……潘正才(10.62)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辩证思考………龚振黔(2.7)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唯物辩证地探讨科学决策的几个问题—··。……··,…………,··。………张同生(12.1)………………………… ··。………陶颐(2.12)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增长极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 ,论证了增长极理论是适应西部“实情” ,实现西部“赶超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提出了培育有“西部特色”的七个方面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些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整合作用 ,实现西部经济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 ,同时 ,提出了充分发挥增长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江走廊位于珠江流域的中部,包括广东省的肇庆市,广西区的梧州地、市和玉林地区,总面积688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28万,是珠江流域中典型而又特殊的区域地带,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腹地(包括大西南、桂西北)的经济过渡地带,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腹地辐射、扩散的通道。我认为,要使西江走廊山区经济取得更快发展,必须全面面向市场,逐渐建立和完善适应西江走廊山区经济的市场机制,选择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本区域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外向发展的山区经济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长江流域七省二市2000-2010年的数据,应用DEA方法计算其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FDI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且进一步分析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第一,长江流域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东部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国内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东部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与纯技术效率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上.第三,FDI的知识溢出效应阻碍了东部发达地区能源强度下降,促进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第四,国内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论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能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括号内左边的数字表示期号,右边的数字表示页码)经济学研究富民战略的经济学思考…………范从来米盈(1·1)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与发展观的范式变革———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先驱的分析……刘会强(1·7)论节约型消费方式………………………易培强(1·12)企业体系的异质性分析………苟燕楠董静(1·17)基于后工业视角营销本质的研究……………………………贾利军李晏墅(1·25)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FD I效应差异………………………杨蓉赵曙东刘正良(1·31)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学历分布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张慧安同良(1·37)企业核心员工…  相似文献   

17.
大庆精神能够在区域一体化中唤醒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激发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矫正市场的趋利本性,为区域间经济的合作与联系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区域一体化的"系统性"需要大庆精神大局意识的文化引导,区域一体化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需要大庆精神"奉献意识"的文化矫正,区域一体化的"智猪博弈效应"需要大庆精神"创新意识"的文化支撑,区域一体化的"湖泊效应"需要大庆精神"融合共享"意识的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3):36-42
随着国内要素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商品房价格在区域范围内的协同变动趋势已经越来越显著,房价的扩散效应成为导致一些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价总体上由东部向西部扩散。其中,东部地区房价的内部扩散效应较强,而中西部地区房价更易受到东部房价的外部扩散效应影响。三个地区的房价对外扩散效应依次递减。房价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的伴生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关注全国以及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对本地区的房价变动进行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判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9.
发挥理论工作的作用章泽(3·4) 哲人工智能与意识论赵光武 (1·36)循环发展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三 沈小蜂王德胜 (1·48)普列汉诺夫与列宁主义哲学 张翼星 (1·62)试论实践的二重性朱德真 (1·40)不应当恢复实体概念来规定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定义 一与黄楠森同志商榷 李林昆 (1·53)“假象胗之说质疑马新建 (1·35)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 韩震 (1·58)科学唯美主义刍议鲁兴启 (1·60)《资本论》中的生产力理论与当前的经济 改革 孙承叔王东(2·4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向认识 论和历史观领域的展开 胡贤鑫 (2·53)略论儿…  相似文献   

20.
基于赫克托国家发展的扩散模式理论,以青海海西州工业化进程为例,通过社会结构变迁与国家认同之间动态演进关系的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工业化引起的诸多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质是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模式向相对落后地区的典型"扩散"。这种"扩散"在消除区域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有利于内地与边远地区共同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产生,从而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以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创造条件,使"扩散"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模式融入当地的发展,避免"依赖型"或"嵌入式"经济模式的出现,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良好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