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后教科书时期"、建构当代形态的关键路径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需要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相互结合的机制问题具体化对为"物"、"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核心概念的考察与分析,即由马克思物质观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存在论层面上理解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实践人学物质观",它以实践观为首要观点,以一般性的社会存在物为基本对象,以异己物与人的对抗性矛盾及其扬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主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人学物质观"为存在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费尔巴哈等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进行了现实性和革命性的批判。它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的社会观出发,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批判对象,论述了人类的本质和异化劳动理论,并且找到了异化的根源———私人财产这一社会关系,倡导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现人类的本质的复归,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的哲学“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涉及到对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评价问题.有的论者认为,这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有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残迹,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人性、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即从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来寻找社会向共产主义演化的理论根据.也有的论者认为,人道主义历史观(不管它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毕竟不是唯物史观,因为人道史观总是以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来解释历史,而唯物史观则是以人的经济生活来解释历史.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虽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但还不是唯物史观.而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形态,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形成中的唯物史观,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根本对立的“新世界观”,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真正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突破,不限于历史哲学或历史观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哲学的核心或世界观哲学层面实现了空前 的突破。从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对“现实的人”与“个体的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把个性 解放与人类解放、共产主义相结合,等等,这都不限于哲学的应用,而是体现了在世界观哲学层面对西方传统的抽象个体论的超越, 或者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其意义在于为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之核心奠基。也就是说,在世界观哲学层面,马克思既坚持物质第一 性,又坚持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实践的能动性,于是便在哲学的核心解决了唯物主义和现代人文观念的结合问题。马克思创立的新型 唯物主义哲学的人文主义性质,就在于它的核心以人及其实践为基础,这表明它在哲学的对象和功能上都根本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唯 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诸哲学文本进行了逐一解读和综合研究,认定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决不是所谓的唯物主义现代形态,而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和后现代形态。并由此从七个方面省悟马克思哲学的主旨,以就教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自己的新哲学的系列问题和基本问题及其“·真·正解决”,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如是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  相似文献   

6.
刍议作为当代存在哲学之基础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样式--实践出发,通过哲学对人现实存在的本质提升和经济学维度剖析,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困境,踏寻出实现人道关切的实践通道,从而将以往人道主义从伦理道德假说改造成科学,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成为超越人类困境的指针和当代存在哲学这一主流的基础和源头.但是,当今人们对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解读深陷于近代形而上学的误读之中,澄明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当代性意义不仅在于对存在哲学的廓本清源,彰显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被遮蔽和误解的当代性,更是超越当下时代困境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因素成为“弃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一、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两种不同理解,即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归根到底源于并归结为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深入探讨和深度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实践的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离不开对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研究范式转换、思想前提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和历史观念变革的考察与研究,其实质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评价马克思之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正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历史观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形上之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 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形上学的哲学则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即是哲学的转向。现代人类精 神之重心转向人本身和人的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现代精神重心之形上升 华,它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哲学 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对象,以人类的理想本性为对尺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的意义世界, 即“为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故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意义形上学,也即是人道主义 的现代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学术研究》2001,(12):76-79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活动和本质的深刻阐释,是人的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澄明.马克思哲学需要不断同现代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与碰撞,从而不断引发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争论,催生新的理论流派和新的实践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对马克思哲学的不断阅读和重新阐释,是马克思学说的一种重要发展途径.作者认为,在基本的理论形态上,马克思哲学表现为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哲学,而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它表现为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1.
林钊 《江海学刊》2023,(5):67-74
消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是每个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民族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将深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哲学传统纳入法国大革命所开启的现代性框架之中。为此,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德法同构”的解释范式,指出德国哲学革命在内在性上完成了法国政治革命所表达的现代性原则。这一解释范式得到了马克思等后来者的继承。马克思承认德国哲学的现代高度,猛烈批判德国社会现实与德国哲学之间的脱节。借助于无产阶级这个历史新因素,马克思为现代化中落后的德意志民族谋划的解放之路是,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新文明(人的解放)中最终实现德国人的解放。在这条解放之路上,马克思以德国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纳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成果,成功将德国哲学的核心要求,即普遍性的实现,提升为共产主义。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就历史性地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普遍主义与特殊的民族性的融合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勾勒的“德国人的解放”图景的启示在于,必须要在人类新文明形态的视野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光辉的理论体系,从她开始形成的时候,就把着眼点放在研究人类解放问题上面。马克思作为“世界公民”对人类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就在于他为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伟大人道目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从而为人类解放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空想社  相似文献   

13.
1843—1846年是马克思比较集中地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初步形成和初成体系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马克思有关的本质的一系列提法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谛,不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提法1844年2月刊登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常被人们看作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标志。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周峰  周霞 《学术研究》2007,2(7):25-30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扬弃了人道主义对抽象人、人性和理性的崇拜,确立起实践的社会历史观念。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扬弃人道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上的先验性,确立起了革命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道观念。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道"观念将会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道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的地方,就在于马克思人道主义做到了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的统一;对无产阶级关注与对人类关注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三个统一"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对于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人道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本质上都是以人与世界及其基本关系、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为研究主题的关于世界图景的理论。严格地说,不同派别、不同时代哲学之间的分野,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本身,而在于怎样理解和把握对象。马克思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也主要不在于被研究的对象,而在于马克思运用新的哲学思路和哲学方法把握对象。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所以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催发了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关键在于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其内在灵魂的。怎样看待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直接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点的理解,也直接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的评价。因而深入研讨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意义实在重大。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它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马克思哲学革命有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说明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说明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创建唯物史观与实证知识水乳交融的新哲学理论形态;说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它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抛弃哲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幻想,把哲学改造成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民族国家通过个体自由主义和普遍的公民权构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宪法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共同体,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将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和个体的欲望与自由实现高度结合起来,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涵上促进了作为“人的积极本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相对于传统社会它是进步和革命的。但其问题在于自由主义的逻辑难以逃脱自我迷恋、彼此敌对、以邻为壑、两极分化、不平衡发展、殖民和帝国主义霸权的逻辑,这是一种本体论的恶的无限性,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精神内涵是相违背的。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则可创造世界历史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