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造了中国人的世界名牌领带产品的香港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具有一整套成功的经营之道,包括准确选择目标市场、灵活适应消费心理、严格保证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充分利用广告宣传、独特的专柜销售网络等方面。而其成功的深层因素,则是以“勤、俭、诚、信”四字信条和现代科学管理为核心的金利来经营哲学。  相似文献   

2.
赎书     
明伟方 《社区》2009,(35):13-13
20年前,我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来到湖北武汉上大学。那时候,不嘴馋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不眼红金利来西服、佐丹奴夹克。只是每每逛书店.碰上一两本心动的好书,看罢封底的定价后又不得不放回书架,这种“挂眼科”的滋味才真正让人不好受。  相似文献   

3.
在西北农村社区中,传统精英在村庄婚嫁丧葬仪式中,乃至社区秩序的维护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描述Z村传统精英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而在对由传统型精英、卡里斯马型精英和法理型精英组成的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预示其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精英治理是行业协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不论在国外,还是在转轨时期的中国都存在。有能力、甘于奉献且实力雄厚的行业精英的出现是行业协会生发的重要因素,但精英治理也容易造成协会对精英的过度依赖、精英对协会的控制、协会产生营利趋向等影响协会长远发展的弊端。为了解决这种“精英悖论”,可以从规范协会议事日程,完善其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5.
培养精英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文章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从精英人才的四个基本内涵、培养精英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精英人才培养系统的三个关键因素、培养方案的三个主要模块、课程与活动组织的三个重要原则共五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系统总结了学校培养精英人才的主要做法,剖析了学校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经验,为新时期高水平大学培养精英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除了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村庄精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辽宁省Z县A村实践表明,在关注“地方性知识”并依照贫困户特有“惯习”的基础上,村庄精英在产业定位、资金筹措、技术传授、市场开拓等环节给予贫困户以重要帮扶,能大大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研究发现,在基于自保与自利理性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中,政府、精英与贫困户的相互需求依赖以及熟人社会的场域基础是促成“精英帮扶”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并提升“精英帮扶”的效度,需要加强监督并注重思想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进而在精英与贫困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帮扶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村庄治理模式探析——基于农村社会分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构了一个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体现大众民主平等的村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社会分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农户的分化和农村社区的分化。农村的社会分化带来农民观念的改变,也催生了精英治理这种村庄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精英”治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精英”本身需求也成为精英治村的动力,因此,“精英”治村能够带来村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村庄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贯中西的丁文江是民初著名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科学与政治是丁文江思想的两大主题,科学为职业,政治是志趣,救亡图存是目标。民初政局变化多端,他理性地提出了一些精英政治的系列主张,并努力地付诸于社会实践。丁文江精英政治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萌芽、形成、初步发展、深化期等四个阶段。中西结合与民族主义是丁文江精英政治思想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9.
政治资本、人力资本是私营企业家阶层地位获得的重要前置因素。基于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文化精英更容易成为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而经济精英群体中的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更容易参政议政。在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为子代谋取文化精英地位的背景下,一个文化精英、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相互转化、内部相对固化的精英阶层得以形成。这可能是我国权贵资本阶层形成与膨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然向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然而,我国对精英教育的认识还存在高分就是精英、拥有高学历就是精英、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英等误区。借鉴美国精英教育成功的经验,提出我国精英教育应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人才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寻培养创造发明人才的模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了犹未了》主人公齐思逸是精英文化形象的代表,该小说旨在通过他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传播精英文化。齐思逸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以精英文化形象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梦境和对话来描写其心理。另外,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了齐思逸代表着精英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天地》2007,(10)
1997年7月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主持,向12位香港杰出人士颁发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其中就有曾宪梓。曾宪梓,"金利来"王国创始人,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曾经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贸易发展局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由“五四”精英最早启动的,其中李大钊是先驱者,陈独秀影响力最大,李达是集大成者。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革命的实践,“五四”精英在传播唯物观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用唯物史观分析和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五四”精英传播和发展唯物史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包括必须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传播与发展统一起来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来传播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乡村精英历来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精英俘获却成为导致乡村治理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文从精英个体和精英村庄两个层面出发,研究发现精英群体在"基缘维、间距维、交频维、信传维、助行为"的关系上更易结盟而诱发精英俘获,是乡村治理过程中精英俘获资源的主要行动逻辑。该文认为,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与基层执行的灵活性、地方政府对精英的依赖性、精英本身的自利性、村民的容忍性、乡贤"报本反始"精神的内生性、定点帮扶干部地位的重要性、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是促成精英俘获现象发生的主要机制,并从运作制度的创新、监督程序的强化、考核模式的转型、公共精神的重塑与精英价值的修复五个方面探寻防范精英俘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自我高端人才智能的储备不足与现有精英流失,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深入探讨乡村精英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建构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结构,使新农村建设主体与制度、财力与资源的配备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应从战略思维、制度保障、资源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乡村精英分为外出精英、回归精英和留守精英三类,探讨了乡村精英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正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利用乡村精英的优势资源来建设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提出三点建议:即提升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吸引资金和精英的回归,改善村干部待遇以提高乡村精英的参政热情,整合精英与群众的力量以共建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村支书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乡村流出性衰败的现实风险下,吸引精英返乡担任村支书成为普遍做法。以浙江省A县X村村支书2000-2020年的成长经历为案例,基于多轮深度访谈和档案资料,运用单案例研究设计,归纳发现:(1)指向个人和村集体的双重内部情感促进了精英返乡,共同体身份认同是其愿意返乡投身公共服务的主要因素;(2)通过社会化和外部化两个途径,返乡精英习得农村公共管理所需的默会知识、获得专用技能;(3)返乡精英的领导权威并不完全来自于正式职位,基于师徒传承的传统型权威和基于治理绩效的个人魅力是其获得领导权威的主要途径;(4)农村基层治理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选举前后都确保了返乡精英施政的公共性。通过进一步讨论农村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认为自治是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主导逻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中,以“代理人”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得到学界广泛讨论。以往关于代理人的研究多从国家与地方的纵向视角进行讨论,这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横向连接也需要知识精英的事实。对云南黑树林地区段氏家族家史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在多民族聚居环境中知识精英的横向连接作用。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互动并非如“族群中心论”所呈现的“民族马赛克”现象,而是将“多元一体”的追求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仪式及事件中,其中掌握跨民族文化的知识精英正是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政治精英主义思想的在国内传播,中国学术界开始对精英政治加以阐释和反思。国内对精英政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精英和精英政治的界定、精英政治的合法性、精英的权力结构和功能、政治精英的形成与流动等方面。目前的这种研究有效地拓展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视域,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和阶层分析都是一种有益的探讨,但还存在着研究内容上的偏执性、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和研究视角上的狭隘性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对于中国政治精英和精英政治的研究有必要从视角、方法、内容上进行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