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创作并最后定稿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明代万历初年开始出现的简本《水浒传》插增了田、王二传。田、王二传是否为罗贯中增补,这是重大问题。由高儒著录的署名“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今知明代最早的版本。根据考证,它应当就是施、罗创作定稿的原本。在明人有关史料中对施、罗原本或早期本从未有田、王二传内容的记述,《水浒传》书中的谒语、真言却反证了《水浒传》成书前的早期本和原本不曾有田、王二传部分。简本晚于繁本,系对繁本加以删削又插增田、王二传而成书。现存最早的简本“插增本”(残本)的刊行者就是插增田、王二传的始作俑者。罗贯中下距“插增本”成书二百年之久,田、王二传的增补与罗贯中无关。简本和“全传本”田、王二传中的许贯忠及有关描写,被作为提出“罗贯中虚像”说的依据,但此依据在籍贯、身世经历、地理名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用仙道梦境描写印证“虚像”说的做法实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2,22(6):55-58
历史上东原即山东东平。从《三国演义》多种明刊本署名等情况看 ,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即山东东平人 ;《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有多处内证共同表明其作者罗贯中为“东原”人 ,而非“太原人”。近百年来被抬得很高的“太原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 ,书中英雄个个有泪 ,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 ,也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 ,《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自从明代作家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以来,人们都知道了“三国”时有一个著名的奸狠毒辣的反面人物白脸曹操。不管是“肆意歪曲历史”,还是“肆意丑化曹操”,反正流传了几百年,人们都知道曹操是白脸的。正象鲁迅说的那样,“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郭沫若同志根据历史事实才给予这位白脸曹操翻了案,换成红脸的,恢复了他叱咤风云、卓而不群、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面目。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的原作和最早刻本,而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该本并没有题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为作者,因此,《三国演义》是由说书艺人和下层文人共同创作而成,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作者不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8.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伟大名著由于它们在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若干相似之处,加之它们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二书产生以来,历代不乏学人对它们进行各种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在爬罗剔抉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内容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综合比较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应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学遗产,毛主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国戏曲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主要史料而写成的。它是写历史,但又是文艺作品;它在群众口头创作的基础上产生,而又经过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对人物“睡”的描写.“睡”,不仅可刻画人物形象,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中帝王之睡、英雄之睡、市井男女之睡,与红楼女儿之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一下《三国演义》和《水浒》这两本著名的小说,是很有意思的。这两本书都是先有几百年的民间传说,才由文人在很接近的时期里写成文字的(《水浒》成书略早)。两本书都成功地刻划了众多历史人物,描写了波阑壮阔的战争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军事知识,深受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文学巨著的产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部作品的成书,都是由宋代说话演变而来。《三国演义》成书前,作为故事已在社会上流传较久,早在唐以前就有有关记载,只不过是些片断故事,不见系统的讲述。到宋代说话兴起,说三分成为说话业的一个专项。当时著名的说话艺人霍四究便以擅说三分出名,可知这时演说的已是有头有尾的全部三国故事了。在当时的说话业务中,“三国”属于“讲史”。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但对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所依据的主要历史典籍《三国志》却接触不多。为了使广大读者弄清三国相争的本来面貌,避免把小说当历史,使读者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得到启迪,获得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文学史上,罗贯中是第一个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引入作品之中的作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使用了书信等19种共计334道应用文。这类文体的艺术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织情节和人物,二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三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其文学特点有三:一是体制短小,言简意赅;二是散韵兼行,以韵文为主;三是情感丰富。《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应用文体,一是与作品的文体特色有关,二是与作品所叙写的内容有关。罗贯中在不违背艺术真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志》中的书信等应用文作了符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原则的加工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自《水浒传》出,明清小说中讲史的一类便有了新的变化。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对史实的热情已然下降,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命运则有更多的关心,即是“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亦当隶于讲史”;所不同的,史实以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有所不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别以口头和文字形式,满足过广大读者或听求的需要,孕育了许多优秀作品,培育了无数优秀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在成书过程中,无一不是经过民间传说到说唱艺人辗转反复的加工;许多有成就的作家无不从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创作,使自己的创作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作家们急迫地要冲破长期以来封建束缚的牢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都写于元明之际大动荡的时代,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创立阶段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罗贯中既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又是《水浒传》的编著者之一),两部巨著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其特色。作为案头读物,《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更经得起咀嚼回味,但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在艺术上更胜一筹。它作为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艺术上最卓越的成就,就是现实主义地描写了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以至最后毁灭的完整过程,以宏伟的结构、众多的人物形象、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一幅古代农民战争悲壮的历史画卷。它虽属于英雄传奇的性质,故事和人物的传奇性较强,却比《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切近现实生活;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都具有阳刚之美,但《水浒传》的艺术描写已开始由粗线条勾画向细致描绘发展,有更多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正>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梁山泊一百零八名英雄每人都起了个传神动听的诨名。这些诨名,突出了人物的某些特征,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这些诨名,和英雄们的本来姓名融为一体,相互映辉,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象这样大规模地使用诨名——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刻化人物,在其它古典文学巨著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它也是《水浒传》在刻划人物方面的一个特点。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里,水泊英雄  相似文献   

20.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及其人物就面目全非。本文论述了梁信的电影文学剧本《赤壁之战》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创作思想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高度肯定了梁信电影剧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