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讨厌做饭     
Aurore  Aimelet 《家庭科技》2013,(9):42-42
"我最怕做饭了!"33岁的罗蒂大喊着,"我不知道做什么,也根本不会做。买菜、洗菜、等菜做熟,这些都太无聊了!"说起做饭,28岁的阳子也一脸不屑:"太无趣了,有那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弄得一身油烟味,把自己变成黄脸婆。再说,想吃什么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只是因为没有兴趣吗?"某种程度上是的。"社会学家考夫曼说,"因为日常做饭和时下流行的烹饪  相似文献   

2.
我的学术生涯〔美〕柯文我于1934年6月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市。1953年入人芝加哥大学学习。我在芝加哥大学受到内容非常广泛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到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所选课程多是关于中国方面的。不久,我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到专攻。中国历史。取得硕士学位以后,...  相似文献   

3.
正养生之要人在健康时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失去健康时才能深切体会养生对身体的重要性。我也是在得了一场大病之后,才发愤研究养生之道的。那年我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因一味静养,弄得弱不禁风,眼看要转成慢性肝炎了。此时得到毛主席青年时代所著《体育之研究》,如获至宝,每天背诵一遍,并开始有计划地锻炼,每周增加一次运动量,结果不仅很快治好了肝炎,并且对体育健身产生了兴趣,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坚持至今。  相似文献   

4.
1936—1940年我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曾选读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程,是他的及门弟子。1947~1949年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事和邻居。我们虽无私交,但他的传奇经历不断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增加我对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1936~1940年我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曾选读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程,是他的及门弟子.1947-1949年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事和邻居.我们虽无私交,但他的传奇经历不断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增加我对他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作家戴耕玖先生近来对黄山与佛教的关系发生兴趣,并悉心研究。本栏目将对其研究心得作系列刊发。  相似文献   

7.
姜婷 《中文信息》2013,(8):97-97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阵地,一堂课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的程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最大限度的获取他们想要获取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价值观,让学生重拾对语文的兴趣,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郑晓江 《东南学术》2000,(2):115-119
我正式以中国哲学与文化问题为研究的专业 ,约从1982年始 ;而其中又以生死哲学为主要方向 ,则大概从1985年始。但回想起来 ,自己对哲学的兴趣生发得更早一些 ,远在我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劳动时 ,因无书可读 ,手头仅有一些小说和一本《简明哲学辞典》 ,我边从事着沉重的体力劳动 ,边挑灯夜读辞典 ,4年过去了 ,我由不懂到有些懂到基本上懂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了自己对哲学的兴趣。后来 ,我在有机会进大学深造时 ,毫不犹豫地选择念哲学 ,此偶然乎?必然乎?很难说清 ,只记得当时自己挑选专业时 ,心中默语 :非哲学不学。如…  相似文献   

9.
汪青松 《云梦学刊》2008,29(6):5-12
从读书目的看,我的读书观是"四为",即为生活、为学习、为教书、为著书而读书;从读书动机看.我的读书观是"四带",即带着兴趣、任务、问题、专题读书;从读书方法看,我的读书观是"四要",即经典原著要精读,通识著作要泛读,掌握动态要快读.了解社会要选读.我的读书观就是我的学术之路.  相似文献   

10.
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罗夫博士于今年5月20日——24日来我校访问。在访问期间,布罗夫博士与哲学系的部分教师先后举行了多次座谈,并就苏联哲学研究状况作了专题报告。 哲学系的高清海、舒炜光,车文博等教授都参加了座谈会。高清海教授向布罗夫博士介绍了哲学系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情况。布罗夫博士对此表示赞赏,并对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在座谈中,双方互相交流了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有影响、有贡献的诗人、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对祖国、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由衷地热爱,对帝国主义、对封建势力、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满腔憎恨。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在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散文创作,在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在开展新诗歌运动,培养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龙江学子,对《黑龙江社会科学》自然怀有一份家乡人特有的亲切和兴趣。于是,投稿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拙文最早在《黑龙江社会科学》荣获一席之地是在1998年第1期;该手稿寄出后不太长时间,编辑部来电话,告诉我准备刊发———我当然很高兴;同时得知编辑部没有哲学编辑(或者说编辑出国了,具体情况记不清了),稿子分给了文学编辑,心中不由对之水平和编辑经验掠过一丝疑虑。文章即将刊出时,我又接到一个电话,说校对时碰到一个字———朱熹讲的“格—草—木—昆虫之理”的“格”字,想确证一下是“格”还是“革”。由于笔误,我把“格”写成…  相似文献   

14.
我是怎样研究美国史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以我个人的爱好来说,我是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的。这可能与“家学”有些关系。我父亲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曾多年担任高级中学的古典文学教师,对国学有一定的造诣。在父亲的薰陶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就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及文化一往情深。因而在中学、大学时代,在课余之暇,从兴趣出发,我读了不少与古典文学及古史有关的书籍。三十多年来,我在大学里虽然一直讲授外国史,研究外国史,但是中国古籍始终是我的亲密的精神伴侣,在生活中给我增添了无限乐趣。诚然,阅读这  相似文献   

15.
徐翔 《学术界》2024,(1):182-196
推荐算法平台的算法迎合、物化计算和算法权力的背后,存在着能影响和引领其他用户兴趣走向的可称之为“兴趣领袖”的关键用户,其角色与作用易被忽视。推荐算法平台“兴趣领袖”体现着从内容传播到兴趣传播、从意见影响力到兴趣影响力、从网络平台到算法平台兴趣传播的面向,强调算法兴趣权力下的用户影响力、算法兴趣制造下的用户间兴趣关系、算法对用户“算计”下的用户反向驯化、算法数据主义中的计算非理性、趣缘社群之外的平台全局引领性。推荐算法平台中的“兴趣领袖”存在着高算法可见度兴趣领袖、高算法优势度兴趣领袖、高算法代表性兴趣领袖、高算法迎合度兴趣领袖、高算法活跃度兴趣领袖、高算法流行度兴趣领袖、高算法连接度兴趣领袖这些主要的角色模式。在推荐算法技术“装置”体系中,需要强调兴趣领袖的角色和传播功能,重视以算法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兴趣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3,34(1):15-25
2011年我的工作岗位有了变动,1月5日我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故宫学研究所所长.在既无基础又元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具有拓荒意义的第一年工作。在研究所专职做研究,与我的秉性兴趣契合,但毕竟研究所与我以往的工作性质不同。而担任所长职务,就不能只按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事.而要考虑研究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18.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5,(1):5-12,31
2013年,故宫学研究所已经步入正轨,工作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我坚持学术为重、行政为辅的治所原则,推动着故宫学继续向前发展。一、积极开展故宫学研究《故宫学研究所五年科研规划》得到进一步酝酿、修订、完善。规划体现了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要求全所同仁在自己的学术背景、学术兴趣的基础上,把研究课题集中到"故宫学理论、故宫博物院院史"这两个研究所主攻方向上来。对于故宫学理论,继续完善其内涵,扩大其影响。对于故宫  相似文献   

19.
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兴趣的发生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兴趣,往往对人的一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兴趣教育”的重要,因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当然,这里所说的兴趣,是指正当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8-1689)是清初活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重要人物.作为多明我会在中国的代表,他抱有积极的传教理想,并在实践中对多明我会的传教方法有所创新.他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见证了礼仪之争过程的关键阶段,与耶铄会士们针锋相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中国的历史、政治、道德与宗教>首次将礼仪问题在中国的分歧与争论公诸于众,从而将之由地方性事件变成世界性话题.他对中国的生动记录再一次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