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康德美学是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本文从康德的二元论先验唯心主义美学 ,“审美不涉利害”命题 ,康德的审美中介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对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的影响 ,并进一步阐述了蔡元培关于现代美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 ,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中和”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三个方面可以看到 ,他的这一思想既是对先秦早期美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也直接启发与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瓷器是中国美学思想传播至西方各国的重要载体,海上丝路的发展给丝路瓷器美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的迷恋与仿制过程中,蕴含在中国瓷器中的生活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等美学思想也悄然传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是17—18世纪瓷器美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丝路瓷器的输出史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向西方的传播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美学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8.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美学以近代西方历史的剧变为背景,以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基础,完成了从西方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的转型,形成了美学的现代性,确立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两派分歧充分揭示出美学问题内在矛盾,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形成准备了思想前提。它们为美学探索提供的丰富的思想资料、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当代美学发展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哲学的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对文艺问题进行某种哲学的讨论,这并不是到马克思才有的。这样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美学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早已出现了,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马克思美学思想同这些美学思想的区别,不在于有无哲学高度,而主要在于各自哲学基础的不同。那么,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讨论中主要提出了两种意见:一是蔡仪同志提出的认识论(反映论)说;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10.
王元骧 《云梦学刊》2007,28(1):158-159
金雅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专著对梁启超美学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把梁启超前后期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潜心发掘其内在的思想脉络与逻辑联系,对于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许多重要成果作了深入的开掘与阐发,对于学界所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自己中肯、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见解,且文风严谨、见解独到、分析透彻、文字晓畅,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赵琳 《兰州学刊》2013,(5):42-46
舒斯特曼是划时代的美学大师,他在继承古典实用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结构主义美学,通过大量研究以及思想上的不断升华,构建了身体美学思想,并对身体美学构建了基本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融入了其作品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美学在身体美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美学本身的认识,对中国美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关于什么是美、美与善的异同、审美直觉、艺术模仿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 ,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 ,研究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对于我们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量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清代前期,就已进入它的总结时期。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王夫之、叶燮等有体系的美学大家。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美学的总结。研究他们的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6.
道家美学思想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热门而艰深的课题。作为既通晓西方美学思想 ,又透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家 ,王向峰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思想研究。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老庄美学新论》一书为他所主撰和主编。作者以广博深厚的知识为底蕴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 ,全面系统地论析了自己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洞见 ,独具只眼地阐释了对老庄美学思想的见解 ,它必将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园地增添新的亮点 ,给当下沉溺于外物追求的人们吹来阵阵警醒的、润泽心灵的清风。  《老庄美学新论》体现了作者关于老庄美学的理论建构之新。…  相似文献   

17.
<正> 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为指导,观察和解决美学问题;另一方面他批判地继承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遗产,充分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因此,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具有俄国作风和俄国气派的,显示了它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的学者往往以王夫之的诗论为限来概括他的美学体系,这是不妥当的.只有将王走之的主要美学思想放在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才能见出其真正的美学思想体系.我认为,王走之吸收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和佛教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易简、现量等美学观念,并将它们辩证地结合于其诗论、乐论和审美教育论当中,形成了一个充满辩证精神的严整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潘显一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于2010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书从先秦道家及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对后世道教美学思想影响说起,沿汉末直至清代,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填补了道教思想史研究中道教审美思维和美学思想史的空白,在国内外的道教思想研究中别树一帜.该著充实、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史体系,使儒、释、道为主干共同支撑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因道教美学思想的补充而第一次展现其完整的面貌,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重要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