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马斯洛“需要学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武军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说明,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需要的指引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动力的源泉。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鉴需要...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机源泉,人的行为受制于人的心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因此,要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分析人的需求,了解人的动机,掌握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认为需要、动机、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行为是出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是人的心理状态的一个共同规律。研究和运用这一规律,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之一。 需要的性质、内容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引起人的自觉行动.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不断更新,感情、行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实施"感情投资"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注重"感情投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有其特殊规律。心理科学认为,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需要、动机、行为是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此中即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即“需要—引导”规律。运用和把握这一规律,掌握需要、预测动机、引导行为,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相似文献   

6.
杨广宁 《理论界》2006,(11):212-213
企业管理工作中如何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是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得到普遍公认的现代管理理论核心观点。怎样调动广大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提供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除了必须具备的政策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人的心理因素问题。即一个人的动机、欲望、需要、态度、情绪与情感等问题。本文就影响员工行为产生的动机、需要予以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于人们之间行为交往和利益沟通而结成的网络状整体,越来越高的社会依存度必然需要人们遵循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实现利益和空间的共享.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具有自己内在的思想动机,因此人的行为不仅需要自我约束,还需要社会约束.  相似文献   

8.
从需要理论入手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心理学个性范筹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和解决大学生的需要,对转变大学生思想,形成高尚的动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需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于维顺、牛序茜、吕本修、毕思明、孙希良、郑云勇、宫淑玫、唐正风等同志参与了调查研究工作。一、问题的提出人们行为的效率取决于人们行为的动机,而动机不过是显在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为我们描绘了人类需要、动机、行为的相关模式: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然后又引起新的需要,进而激发新的动机,最后又推动新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个体的心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时蓉华,198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论述了需要与人类的共生性。“……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  相似文献   

10.
非效率行为是一种缺乏效率的经济行为。理性非效率行为是行为者为了维护或增加某种在制度与契约规范不明或存在冲突情况下的收益所得,而在理性统摄下发生的非效率行为。①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依据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性基础、环境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理性非效率行为的主体是人,而从人的方面或从人的主体方面追寻理性非效率行为的动因,是一个涉及人的本质与人性现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理解,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性的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想主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将"理性自利的动机"(the motive of rational self-interest)看作人的主导动机。这个利益动机的概念是近代的思想创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最早运用利益动机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家里,休谟是典型代表,这个传统看法是对休谟的误读。休谟虽然重视人的自利倾向,但他却否认这类激情与理性可以稳定结合,形成理性自利的动机,更否认这个动机可以持续稳定地主导人的行为。他强调激情与欲望的多种多样,批判近代式的化约倾向。考察休谟的这种分析有助于揭示自由主义在其早期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如何为现代思想主流所掩盖。  相似文献   

12.
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动机是理性非效率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行为立体的动机学动员中,存在着由历史过程形成的一些激发理性非效率行为产生的基本动机。这些基本动机有:资源占有与支配倾向;利己倾向;小成本大逐利倾向;公平倾向;竞争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海军  倪赤丹 《理论界》2003,(6):139-139
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一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它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媒介。 由于动机是与需要相联,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故笔者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逻辑顺序论述各种动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动机已经摆脱了最基层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合、被接纳和成为其中一员)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成功、胜任、赢得赞  相似文献   

14.
态度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形成和转变人的态度。态度心理作为一种和人的需要、动机、思想、行为等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本文章分析态度心理理论,探讨态度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以及分析了如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优良态度心理,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徐伟刚 《理论界》2003,(4):72-7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人们思想、观念、立场。研究的领域是对现实社会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规律。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协调人们相互关系,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向正确轨道,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的一门科学。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人性中寻找人的行为动力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了解一个人思想动向,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和自己的工作对象打成一片,就必须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把自己的工作对象视为同志、朋友。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信任对方的进取精神,关怀对方物质和精神上的疾苦,使之在感情上得到温…  相似文献   

16.
激励一词往往被用于企业的建机立制,即利用物质、精神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然而,激励也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法宝”,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因此,只有对人的动机和需要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运用激励的方法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做我们所设定的活动。国外的大公司、跨国集团都十分注重对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经常对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在政策允许和企业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充分调…  相似文献   

17.
行为来源于动机。道德行为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属性的特殊行为,自然离不开人的各种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动机作用。在作用于道德行为的诸动机因素中,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存的,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易被人们所忽视。 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要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现尊重需要的心理反应:其一,自尊动机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以文明社会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人与社会隔绝不会产生自尊动机;短暂的独自活动,自尊动机会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假设的争论:本源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假设"争论的本源在于人类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多样性。"经济人"假设虽然符合了客观现实的唯一性,却否定了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它只是代表了个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较为普遍的经济理性,未能代表人的本质,从而不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经济人"的"自利""利己"是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核心问题指向经济研究是否应该将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确定为"利己"。现实中的"利己"与"利他"共存表明将"自利"作为唯一动机进行经济研究忽略了其他动机对人经济行为的影响。"理性"是第二个焦点,核心命题在于将"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普遍行为模式是否合适。事实上,利益的最大化目的与利益最大化行为存在矛盾。由此,超越"经济人假设"需要以人的本质作为经济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经济研究中的人是在特定经济关系中不断进行"直观自我"的个人,是从他人和客观世界的交互运动中通过"直观自我"而不断发展的人。从人的本质出发,超越"经济人假设",需要从实践中确认"人的动机和人的选择理性"的能动性根源,即确认人的实践行为。行为的选择由社会对象化的结果与个人社会化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而非经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正> 表扬和批评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是社会对人们良好或不良言行的肯定或否定的信息反馈,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常用的、为政工干部所熟悉的基本方法。在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机制中,表扬、批评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表扬、批评的价值、功能和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 表扬与批评是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表扬、批评的目的在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心理学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劳动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需要。所谓需要,是指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需要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的活动中产生。需要与活动相联,需要和实现需要环境的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活动,为了实现某种活动,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了指向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向,去满足某种需要。但需要本身有两重性,按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需要,反映了人对延续自己生命和发展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和文化享乐的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  相似文献   

20.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马斯洛把人们的需要由低向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由低向高不断发展;并且指出人的行为一般规律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和决定人的行为,而行为指向目标。当某一需要获得满足,此一动机便会消失,行为随之终止,并又产生新的需要。他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