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兰立亮 《日本研究》2012,(2):118-122
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采用从女性视角细腻、感性地讲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中大量文本的引用使女性叙事本身也具有了男性叙事的知性化,两种话语风格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女性视角的发现和尝试使这部作品在大江健三郎小说形式实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塑造这些个性鲜明、生动可爱的形象。她们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就这些女性形象分析李渔的情爱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文丽 《社科纵横》2007,22(5):173-174
哈代在其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角色各异,性格迥然的女性形象。结合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论述其与女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创作中的影响以及女性悲剧具有的深刻内涵,以便对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6):127-133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想况味。此期东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西风东渐的世界大势之下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女性,她们有着成熟的个人意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自给自立自强,有着沟通中西、引新入旧的作用,寄寓了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进步的目标;善良隐忍、多苦多难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受制于传统宗法伦理规范,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的形象仍集中了比较多的牺牲况味;现代启蒙进程中向新而在、面相复杂的新女性,她们在现代启蒙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对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应和。对于形象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小说文体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叙事中对于塑造人物的各种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小说文体相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广度。这些探索有益于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入认知20世纪初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4,(8):135-138
《翻身记事》是梁斌文革期间创作的关于解放区土改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形象,颠覆了彼时文学作品中英雄必需高大完美的叙事模式;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以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三个生动的地主形象,为革命的暴力性找寻到道德伦理的合法性;重视人物心理刻画与散文笔法的运用,跳出了主流阶级斗争叙事的窠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梁斌冒着"越轨"的政治与人身风险,以前瞻性的审美实践突破了文革已然僵化的叙事模式,为新时期文学审美的更新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唐人小说以相当的篇幅塑造了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其中隋炀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三者最为典型,各有其代表性.隋炀帝是纵欲亡国之君,唐太宗为英明创业之主,唐玄宗则前后期各居其半.三人的共性特征是皆绝顶聪明,其成为明君与昏君的关键就在于;在理智和欲望的冲突、碰撞中,何者取得主导地位.唐代士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传神的细节等小说艺术强化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典型.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红丽 《社科纵横》2006,(10):101-102
新的课程标准已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批评性思维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形式,就是指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经过仔细分析和筛选,大胆提出质疑,最后得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的过程。小说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特殊方式让读者受到思想教育,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写作技能,这一点,是教和学的师生在阅读小说时有共识的。因此,运用批评性思维进行小说阅读教学,通过小说阅读鉴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5,21(3):98-102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百年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此,他们可分为人生道路的追索者、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四个群落。结合具体影片予以阐释,这既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形象画廊的一次纵向检视,也是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所做的横向剖析。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陷入了一种迷惘状态。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逆反情绪 ,使史诗追求并没有根本性地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人物塑造形成了新的审美定式 ;历史循环论和相对主义对历史决定论和机械进步论的解构 ,最终走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 ;工具化倾向使历史叙述在摆脱了图解政治的命运后 ,再度沦为商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的社会化与道德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不仅在内容、结果、实质、动因和条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 ,而且在现时代个体的具体道德实践中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对道德社会化与道德现代化辩证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握现实的道德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秀宏 《求是学刊》2003,30(4):111-115
科举竞争的激烈造成十国士风的普遍颓坏和十国士人的急剧分化。虽然 ,科举制度下 ,十国士人重建主体人格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 ,但这种努力又有其难以克服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3,6(6):91-96
来自俄国的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文学压倒城市文学,大众文学压倒精英文学,工农大众压倒知识分子,是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重要特点,集中表达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18.
在美学著作中 ,从对象描述句推不出心理描述句和鉴赏判断句 ;由审美判断句推不出审美概念定义句 ;从审美概念的定义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 ;从其他价值判断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而这一切都说明 ,所有的美学命题 (除了对象描述句 )都是不可证明的  相似文献   

19.
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在历史的视野中,希腊人对审美和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怀,至18世纪卢梭,更是将教育、情感、培养问题判读为人类复归的基本问题。但是,直到康德,审美与教育才在人类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的路径上全面相遇,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逐渐生成,之后才有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单位制的变化在整个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制原来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解,这种消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走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过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