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明王朝是靠农民起义从江南起家的。因而在明政权建立初期,统治集团自然是江淮地区的人为多,山西人在朝廷中做官的廖若晨星。但到明代中后期,晋籍官员大量崛起,如同群星闪烁般地活跃在政坛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略述明中后期晋籍官员的概况。晋籍官员的职位及其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监察机构的加强及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官僚系统中腐朽黑暗的势力,促进了官僚制度本身的自体调节和不断更替,保障了国家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僚地主专权的国家,官僚系统在封建政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负担的减轻和加重,政治经济危机的加速和缓解,都与官僚系统密切相关。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利益,减缓官僚系统的腐朽,就要不断地去除污垢,化解溃疡,促进官僚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自体调节。监察机构作为维护国家纲纪和风宪之司,其矛头所  相似文献   

3.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其政制虽以承继唐宋政制为基础,但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在选任监察官员方面自然不会例外。本文着重对元代监控机制的台谏合一;宪职编制的扩大;品秩权力的提高;宪台自选权的争取;选任高层宪官偏重种姓家世,而中下层宪官则偏重才力;宪职之久任以及宪官考核、升转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论证。对其利弊得失也作出中允的评价。这对于认识元代政制的特点以及我国历代监察制度的承继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监察官员考选制度 ,既总结了前代成功的经验 ,亦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对清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以及对监察官员的任选条件、入选范围、考选方法、授职程序、任内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亦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风宪”官 ,负有上谏君皇、下劾百僚的职责 ,在国家的监控系统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汉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奠立 ,具有启导先河的作用 ,对其后历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重大变革、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与途径、选任的标准与条件、考核与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论证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两汉政制的特点以及我国历代监察制度的承继关系 ,也为世人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育华 《人文杂志》2005,(1):125-128
中国古代政治中,监察制度是较为健全的,其中对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尤为严格。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着重在三个方面。即强化选任标准、严格政绩考核、严惩职务犯罪。选官标准重介直、明律、有州县任职经历。考绩分为年度定期考绩和平时考察两种。职务犯罪有多种,惩处得最严厉的是失察罪、诬告罪、举非其人罪、贪赃罪等。这一系列制度值得今天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宋代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任用、管理与监察江晓敏自从秦始皇以武力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纷争,群雄并立的局面,建立起统一海内的封建帝国之后,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时期。这种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或减弱,主要取决于中央政...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行政系统实施必要的制衡和监控,在保证国家机器持续正常和有效运作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监察效果的好坏,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监察任务的监察官员。韩非就曾指出:“明主治吏不治民””,其意无非是通过“治吏”去更好地“治民”。而监察官员就是为实现“治吏”的目的而设置的,实际上是一种“治官之官”。他们肩负着“彰善津恶”、“激浊扬清”、“纠劾官邪”、“肃整朝纲”、“绳瓶纠谬”、“匡辅人君”、“封驳冷谏”以及“荐举贤良”、“矫平冤狱”等重任。这种职责,…  相似文献   

9.
目录 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概况 二、明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一)都察院(二)总督与巡抚(三)监察御史与巡案御史(四)给事中 三、明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和作用(一)明代监察官员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的作用(二)明代监察官员对皇帝绝对权力的制约(三)明代监察官员在与宦官集团斗争中的作用(本期选刊此节)。(四)明代监察官员在打击贪污、肃清史治、巩固封建统治过程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官员开复制度是清代官僚处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对受到罚俸降级或革职处分的官员一定程度地恢复其俸禄、级别和官职的制度.在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皇帝及拥有特权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官员开复问题上也曾违反制度规定.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又率先破坏之,使官员的开复具有人治的特点.在现今法治社会,应该进一步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相关法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使复出机制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党内监察机制的建设并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借鉴中初创,在探索中建立,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嬗变.其建立、发展和运作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保障;走自己的路是党内监察机制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健全党内监察机制是其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9,(1):91-98
明朝洪武后被贬谪到海南的官员呈锐减趋势,其原因,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态度并无本质关系。文化教育引起的生存环境之变化,致使海南作为流放地的因素极大地下降,这是明朝海南流放贬官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明中后期,海南成为维持华夷体系之枢纽。明廷大臣不断呼吁加强琼州国防,以应对周边局势及殖民主义的威胁,使其地缘战略地位急速提升,成为拱卫大陆的天然屏障,此时再将其作为贬官流放之地,显然已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3.
侯建良在《理论学刊))1997年第2期发表文章认为,除汉初和宋朝中后期以外,官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明显偏低。官僚偏低造成的直接后果有二:贪风不息、廉吏难支,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克服官僚过低带来的弊端,稳定官吏队伍,各代也采取了一些权宜之计,如唐朝的公储本制度和清朝的养廉银制度等,这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易于导致新的弊端。研究古代俸禄水平对吏治乃至社会的影响,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1)俸禄水平与廉政密切相关,只有榜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然后严肃法纪,才能收到止贪…  相似文献   

14.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余兴安一、明洪武年问的政制建设与朱元津的主观主义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丞相胡惟席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是为历...  相似文献   

15.
明朝对河西走廊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肃镇地处河西走廊 ,在明代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 ,明朝对其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明廷通过直接拨款、减免税粮、开中法等手段 ,不断地向河西走廊划拨所需费用或运送所需物资。同时 ,河西走廊所在的陕西布政司亦采取相应的政策 ,从钱、物等方面对河西走廊予以长期的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双重财政的扶持 ,使河西走廊始终起着稳定明代西北边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王朝对天津盐业的管理十分严密,搜刮也很严厉。盐税收入约占明王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一、盐法明代天津盐法凡三变:明初“开中法”,明代中叶“折色法”,明末“纲法”。成化七年(1471),北直隶、陕西一些府县发生饥荒。明政府召天津盐商输粮于这些府县,规定输粮4斗给一引盐。这是明承宋元旧制召商输粮于边,以济军粮的开中制度。开中制的实质是天津盐商以力役和实物向明王朝换取盐业的专卖权。  相似文献   

17.
<正>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是对元朝在西藏近百年统治的历史继承。但由于明朝本身的政治条件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背景与元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元朝政治遗产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在统治西藏的政策和方式上作了许多新的调整。本文着重对明初在西藏政治统治权的确立、明朝对西藏的行政与宗教管理以及西藏地方的朝贡制度诸问题,作一浅略的叙述和分析,从而说明明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为了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文武官员尽忠职守,我国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所属官吏的监督工作。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是整个官吏制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战国开始创立,两汉大力发展,使之从国家行政系统独立出来,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自宋太宗开其端,到真宗和徽宗时期,掀起了两次道教崇奉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出现,对北宋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北宋官员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官员的科举入仕,官僚队伍的消长以及官员的升黜等。 北宋王朝的科举考试中,本来没有道教经典的掺入。宋初的科考项目有下列几项: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其考试内容:进士,诗、赋、论各  相似文献   

20.
明朝对日本实行的贸易政策,围绕着被动依赖日本方面抑制倭寇活动或主动加强海禁、打击倭寇骚扰等问题,随时进行着调整.刚开始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企图通过外交活动来抑制倭寇的侵扰,但由于双方对朝贡贸易的理解不一样,遂引发了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并一直维持到明朝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