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各自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在两剧本中,恋母情结所涉及的主角人物———父、妻和子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从本我和自我的角度解读这些人物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与曹禺剧作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不仅反映在主题、人物、技巧、文化内涵等显在表层上,也呈现在他们对生命、社会、人性深刻理解与把握的深层隐性形态上。这些表里因素的融合,铸就了两人既有独特民族文化背景,又有明显趋同性的悲剧观念。这在各自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雷雨》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4.
戏剧《雷雨》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以周萍为主线,考察他同繁漪、鲁侍萍的对话,对戏中人物对话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5.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6.
蒋韵的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通过潘红霞、“幸福”和拓女子三个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纯精神上的完美的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带有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主题、人物、结构三方面探讨了易卜生《群鬼》和曹禺《雷雨》两剧的异同:(一)同是一出大家庭的悲剧,一是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和道德,抨击旧礼教,一是批判资产阶级化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宣扬个性解放;(二)具有大致相似的人物关系,而一为五个出场人物,除女主人公外,其他形象都较模糊,一则八个人物全部登场,且各各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三)都运用“巧凑剧”的编剧技巧,但一突出“过去的戏”,一让“过去的戏”和“现在的戏”交错发展,而以后者为主,前者只是为后者的发生发展提供基础和背景。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中借鉴和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肯定了曹禺《雷雨》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豆的舞女》和《边城》分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展现纯美爱情的经典之作,而薰子和翠翠则分别是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两位少女不仅在形象上具有较多的共通性,而且都有着悲剧内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本文拟对两位少女的形象做以比较,从而展现薰子和翠翠所赋予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0.
命运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人物生存状态在命运的观照和伴随下,较其他主题的作品而言有显著而统一的特征,从人物塑造这一层面可以找到诸多共通点。文章从《雷雨》的具体文本出发,分析其人物塑造受命运主题影响的具体表现,讨论命运主题给该类作品带来的限制与促进作用,并采用互文性理论相关分析方法,对《雷雨》与《红字》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关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老庄》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并分别体现了这些文化的力量和弱点 ;他们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了这些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碰撞、交融及其命运走向。表现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相结合 ,会使民间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力量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  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  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著名诗人希克梅特创作的诗剧《爱情的传说》讲述了动人的爱情故事,其把土耳其封建社会阶级关系作为诗剧的历史背景,不仅鼓励人们打破封建等级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爱情,还赞扬了主人公费尔哈德对广大人民的爱,作品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爱情的传说》在1950年代传入中国,在其传播过程中,颜梅华等对其进行了连环画改编。颜梅华版的连环画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场景描绘诸方面对原作进行了匠心独具的改编,是不可多得的连环画佳作,其与原作交相辉映,有力地推动了希克梅特诗剧《爱情的传说》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雷雨》中只有八个角色。可作者偏说:“《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添上这个人……”。因为作者的这段话,关于“第九个角色”的问题,曾引起评论界的歧议:有的根本否认“第九个角色”的存在,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无任何实际意义的说辞”。有的则认为“第九个角色”就是指的《雷雨》中的命运观。这些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雷雨》中确实存在“第九个角色”。它是推动悲剧发展的力量,但不是命运观,而是扼杀人的个性,迫使人性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分则操纵舞台上的八个人物,面目迥异;合则可借“第九个角色”为名。我们认为,具体弄清“第九个角色”的面目,对完整地把握《雷雨》,理解《雷雨》,乃至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禺《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剧中人物性格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今仍为广大读者与观众所喜爱。但是,《雷雨》文本并非没有瑕疵可言,剧中人物的年龄设计、周朴园的三段婚恋、周萍与周蘩漪的畸恋、鲁侍萍与周蘩漪最后入住医院等多个时间数据的设定存在抵牾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清理和研究有利于了解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也有助于人们对《雷雨》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感情、爱情、人性、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作者所说周朴园的“老奸巨滑,诡计多端”,那是周所属儒家文化无意识所致,他本人并不自觉。同样,作者不知不觉地就在蘩漪身上寄托了他的梦想:不希望他眼下创作此剧本时的恋人成为第二个四凤。曹禺自己说:写到末了,他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他,他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还有另一种无意识,即政治无意识,却在阻挠着作者对周朴园的批判,而要求把作为当时的社会贤达的周写得深情款款。在优秀的文学创作里,作者往往不能完全控制笔下的人物,甚至对于“为什么写”这类问题无从回答,莫名其妙,《雷雨》在这方面是相当典型的  相似文献   

19.
《醒世恒言》中的市井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是根据《大桶张氏》改编的。话本对《大桶张氏》的改编中,不再以信义为中心描写,注意以情为中心描写,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并注意故事的传奇化,不同于《大桶张氏》从头至尾叙述日常生活。另外,话本在表现爱情时,又将叙事的重心放在故事上,在此过程中也表现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升沉荣辱、生死祸福。话本中的周胜仙将爱情置于超越生死的至高无上地位,这是一种和旧礼教相对立的进步思想,表现出处于发展时期的市民心态。  相似文献   

20.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