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是世间一切价值的终极来源,促进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采取多种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劳动的价值,摆脱异化劳动的束缚,使劳动真正复归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长期探索实践的时代性问题。依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自由劳动是劳动价值的最高展现形态,是真正符合人的类本质"第一需要"的劳动,因此,自由劳动在当今时代何以可能,成为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论证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化劳动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异化劳动概念浮动着两种异质理论逻辑和话语诉求,是显性人本主义价值批判和隐性的实证分析相互缠绕的一个矛盾体。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主要有三点: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批判概念,还是一个主体性概念。由于异化劳动概念方法论的弱点和局限,在理论上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一些对艺术商品化现象的肯定或否定的现念,试图从社会生产、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三者的联系的历史发展上,去阐明艺术产品商品化是历史的必然;在此基础上阐述意识的生产与劳动主体演化的关系,并简要提出文化市场的调控观念。  相似文献   

5.
达尔文和拉马克的“自然选择”机制以及艾尔斯特的“完全功能主义”从释义作为功能性解释的目的论开始,阐释了企业演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目的论解释和完全功能主义解释。分析认为,威廉姆逊的组织结构演化方法论不适合完全功能主义解释,而纳尔逊和温特的企业演化方法论和芝加哥学派的选择论则是以典型的完全功能主义方法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 ,商品、劳动、交换、价值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一定的变化 ,特别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形态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向创新劳动转变 ,因此 ,创新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些新认识 ,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活动是否是数字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是用户在数字网络中有目的的自我实现活动,所以它是一种数字劳动;这种数字劳动创造出来的用户生产内容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它同时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的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直接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被动输出型行为因为不具有目的性而不能当作数字劳动,但被动输出型行为产生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商品生产的原材料、数字机器开发的原料和运维的养料参与数字经济价值生产链上的价值生产。对于互联网用户创造的不同形式的价值,数字资本以数据商品的形式和直接占有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从中获取价值。  相似文献   

8.
企业演化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回顾企业演化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 ,分析了企业演化理论对企业、竞争和战略等本质认识的几点启示。企业演化理论从企业与市场的作用过程出发 ,重点考察企业特性、环境特性和竞争过程特性相互作用与企业演化的关系 ,它不但揭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组织、配置和创造资源的能动作用 ,也诠释了竞争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创新机制和动态效率选择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利益需求无限的矛盾的一种方式 ;更说明战略是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组织功能与市场选择功能动态匹配的协调机制 ,其本质在于有效地协调组织演化与竞争环境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企业组织的解释是产权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而企业产权理论就是从产权关系角度去阐释企业的性质即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的边界以及企业的内部权利结构等问题.本文试图构建并评述企业产权理论分析的一般框架,它以外部性问题为逻辑起点,以产权理论为主线,以企业内部产权优化配置为逻辑归宿.从逻辑起点到逻辑归宿,结论充分验证了科斯定理的核心思想,即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产权以及产权的配置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界问题虽经多年争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症结之一是参加争论的各方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本身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本文在对生产劳动概念多重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把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属于概念分类的问题。试图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就应该注意到其中所使用的劳动概念并非是固定的,同一的,而是运用概念分析中的形式逻辑方法和以此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方法,把劳动的概念从内涵和外延,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等方面,在一般人类活动、经济活动的不同形式,以及经济活动的不同社会形态等3个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广泛的展开。其中,对一般人类劳动、一般商品经济劳动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分析,是贯穿各个层次的一条主线,科学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本真意义上劳动的思念,旨在实现工人阶级的自由和解放。阿伦特认为,自由存在于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存在的基础上,让劳动、工作、行动各自持守自身的界限。因此,阿伦特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克服异化劳动的思想不够彻底,这一解读丰富了马克思改造世界的理论。在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借鉴阿伦特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类自由危机,马克思和阿伦特都主张以实践作为其走出困境的方案。但是,他们在劳动、自由以及实现自由的具体实践方式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对劳动的推崇,是对前柏拉图政治经验以及柏拉图开创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叛。深受古希腊政治影响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作出了误读。她认为,政治行动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式,马克思对劳动的肯定是对政治以及人的自由否定。事实上,阿伦特既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也没有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行动实现自由的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导致生产关系具有二重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其次才是资本的关系 ,即不等价交换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不同 ,但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一般基础 ,在经济运行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 ,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 ;它们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和有效方法 ,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历代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的一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问题的经典解释起源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这一思维线索,首先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然后介绍卡尔.马克思(Kari Marx)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综述和比较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论,旨在通过重新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随着生产目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由此产生了不同外延的生产劳动概念。SNA的生产理论是确定 GDP生产范围的理论基础 ,它对生产活动的界定相当于马克思第一层次中的生产劳动 ,由此确定的GDP生产范围是非常广的  相似文献   

19.
20.
本体论是对“存在”何以可能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寻求对现实事物的超越性理解。近代以来哲学家对作为“现代社会范畴”的劳动进行了批评性的哲学反思。马克思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劳动何以可能”这一本体论问题。其运用历史性与辩证性的批判方法,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抽象、片面理解,同时又利用政治经济学研究实证性、科学性,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中对劳动本质的唯心主义阐释。从而在唯物主义视域内实现了对劳动问题的本体论反思,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人类解放”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