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2.
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多数古代汉语教科书“夺”字都不加注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常用词“夺”下认为“勿夺其时”的”夺”“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这样的解释似可商榷。按:“夺”,本义应为失。《说文·在部》:“(大隻),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集韵》末韵:“(大隻),或从寸”,是“(大隻)”即“奪”字。据此,“勿夺其时”应解释成“不失其时”。《孟子》原文“鸡豚狗彘  相似文献   

3.
在古语法研究中,对于双宾结构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古汉语里能带双宾语的并不限于“赐、予、遗、语、告”等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带有双宾语,把“(公)赐之食”和“(紾兄之臂而)夺之食”、“(不如早)为之所”和“(吾不忍)为之民也”等类型的句子看作是句式完全相同的双宾结构.有的同志认为“夺之食”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古书面语中发现,与动词"夺"有关的句式结构"夺·名·名"、"夺·其·名"、"夺·之·名"夺·女·名"、"夺·吾·名"等,都是单宾语,而无一是双宾语.而"夺"是个不带双宾语的动词,这是由这个动词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6.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8.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9.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0.
《尚书·盘庚》篇,不少学者认为它写成于商代。由于语言隔阂、诠释多歧、故韩愈有“诘倔聱牙”之叹(见《进学解》)朱熹有“依旧难晓之辞(见《朱子语类》)。笺释考证,代不乏人。前贤用力甚多,而问题依然存在。其实《盘庚》并非写于商代,它的词句也并不如周初诸诰之艰涩。那么为什么它又向称难读呢?我以为问题症结在于原文有错简、讹字、夺文和误逗,以至矛盾丛生,龃龉不相值。本文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读者参考,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伤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最后一句广东人民出版社《王安石诗文选》注:“乞,取讨。之,指仲永的诗。”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古代诗文助读》注:“有的人拿钱求取仲永的诗。”中学课本注:“乞,求。”显然也将“乞之”理解为求取仲永的诗。按这样训释,邑人为什么要“以钱币”求取仲永的诗呢?得其诗又有何用呢?实在使人费解。按“乞”属于正反同词中的施受同词,既可用于受事者,训“求取”;又可用于施事者,训“给予”。北京师大《古代汉语》下册云:“正反同词中还有一种主动与被动、施予与接受、向此与向彼都用同一个词表示的情况,统称为施受同词。”《左传·昭公十六年》:“毋或(即‘丐’字)夺。”孔颖达疏:“乞之与乞,一字也。取则入声,与则去声也。”《广雅·释诂》:“乞,求也”;“乞,与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引《论语·子张》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亻币)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学习手册》解释:“过,名词,过错.”这是可研究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比喻词“如”把本体“君子之过”和喻体“日月之食”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君子之过”与“日月之食”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喻体“日月之食”意即“日月被蚀”,陈述的是事;本体“君子之过”陈述的也应是事,意应为:“君子错”,或“君子有错误”,“君子犯错误”等.不难看出,这里的“过”具有“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儒分为八”  孔夫子死前其弟子已有开门授徒的,如澹台灭明(字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后来此人修行甚为有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竟成一方领袖。孔夫子死后,据《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显学》)他的话不可尽信。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批评的子游、所表彰的子弓,韩非均未提及。这至少证明…  相似文献   

14.
言语活动的重要性是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充分认识的。孔子指出他的学生中“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篇》)。《诗经·大雅·板》里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孔子的语录。孔门四科中的“言语”正是指出使于四方,为本国利益进行策辩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5.
查《竹枝》歌声,最早的记载是唐·长庆二年(822年),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的《竹枝词九首引》: 岁正月,余来建平,闻里中儿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 如吴声……。 “黄钟之羽”,“末如吴声”(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三》)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呢?还是先从“竹枝”、“女儿”在中唐时的读音说起。 据王力《汉语语音史》载:  相似文献   

16.
《朱子语类》中成语与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子语类》中有成语284条.有的成语及其变体在《朱子语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如“光明正大”出现18次,其变体“正大光明”出现10次,总共出现28次.其他常用的成语也都多次出现.有的成语是上古遗用下来的,如“自相矛盾”(朱87),出自《韩非子·难一》;“自暴自弃”(朱105),出自《孟子·离娄上》;“患得患失”(朱72),出自《论语·阳货》.有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昼寝”是什么?白天睡觉吗?不像。宰予如果白天睡觉,是偶然还是经常?如果是偶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就应该先问一问,是病了,还是昨夜有事睡得太晚?如果是经常,从孔子的语气看,又不像宰予犯有前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先秦典籍中,有桴苡与芣苡(有的书上写作,芣莒)这两个词。前者见于《逸周书·王会》,后者见于《诗·周南·芣苡》。桴苡与芣苡所指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是,所指的是车前还是野李? 新编《辞源·木部》;“桴苡,木名,即芣苡。”下面引征的就是《逸周书·王会》:“桴苡者,其实如李。”但它在《艸部》“芣苡”条下又云,“芣苡,草名。《本草》名车前子,亦名车前菜。”下面引征的就是《诗·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可是它紧接着又有“一说:‘芣苡,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桴苡与芣苡究竟是两个词,还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写法?所指究竟是木还是草?《辞源》只是兼采两说,未下断语。辞书的编纂兼备众说或许是可取的,然而对于使用辞书的人来说,则无所适从,不能解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说文解字”方面的难题,比如:(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史记·屈原列传》)有人望文生义,“夺”解释为“抢夺”;“与”解释成“给’.意思虽然能够连贯,但是和实际却大相径庭.我们查找资料,旁征博引,还其本来面目,释“夺”为“改变”,”与”为“同意”,这样符合原意义了,可是学生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好勉强记下来.而遇到同类问题,则又不知所措了.如:(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3)于是会从…  相似文献   

20.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