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基础是二者本质的关系问题。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对传统的人类学的技术进化论的研究,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同时在人类文化和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延迟的时间关系;他赞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中关于时间概念的作用的论述,同时也对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本质时对时间的忽视进行了批判;他还借鉴了胡塞尔关于三种回忆的区分,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出了自己关于技术本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斯蒂格勒对该问题的解答方式为我们建立新的人与技术关系,认识它们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审视当代法国激进左翼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智能技术时代都市空间生产状况的独创性哲学概念的阐释,为诊断当下都市空间的生产特征、权力机制及其矛盾后果提供镜鉴,亦试图激活列斐伏尔都市社会思想在全球数码化智能化时代的价值与未来潜能。斯蒂格勒为我们阐明了大数据的算法治理成为空间生产的权力技术机制,其后果将带来世界的普遍无产阶级化、身份危机与系统化愚蠢。斯蒂格勒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理想是通过“贡献型城市经济”以寻求去自动化的智能城市与负熵化的逆人类纪的可能性。智能城市问题并非一个抽象的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都市社会差异的政治实践问题。城市生活的智能重塑,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都市新人类的新文明实践,将城市完全变成人类集体创造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在针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笛卡尔因素。但马里翁并未将海德格尔中后期“世界图像的时代”讲演中的笛卡尔阐释纳入考察。换言之,马里翁对此问题的整体把握是有所缺憾的。本文试图推进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笛卡尔”这个主题的讨论,通过考察《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与批评的旨归。  相似文献   

4.
斯蒂格勒等当代美学家不断突破形而上学美学对感性的桎梏,重返“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情感生成机制问题,以扩展的理论话语与研究范式重新介入艺术问题的思考。斯蒂格勒将艺术置于可感物的存在模式中,强调艺术“技艺”面向对感性的重构,艺术与感性的双向构成为当代美学进入艺术场域提供了诸多启发。面对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造成的美学的灾难,斯蒂格勒以“工业艺术”调和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技术结合的数字艺术焕发出独特的感受力,蕴含着重塑感知方式与意义的潜能。感性的“技艺性”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问题,推动了美学重新进入艺术的进程,当代美学与艺术重新结盟。  相似文献   

5.
“构境论”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阐释为逻辑前提,以海德格尔、广松涉等他性镜像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独创理论。在列宁、海德格尔、广松涉、斯蒂格勒等思想家的具体哲学思想个案研究中,“构境论”获得了更加系统的逻辑布展。自问世以来,“构境论”获得的学术关注度一直较高,学界态度逐渐由理解、质疑转向认同接受,“构境”概念也从哲学领域辐射至历史学、翻译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滋养。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唯有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础存在学与存在历史思想之中方能获得充分彰显与澄清。在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中,“根据律问题”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主导问题。在这一主导问题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则是“意志问题”,其随着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而展开,并在阐释中始终发挥着指引作用。此后,该问题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尼采阐释直至后期对技术的本质所作沉思的全部思想历程。“经受”形而上学与技术虚无主义无非是对“意志问题”的彻底展开与转换,“泰然让之”是海德格尔对此所作相关思考的落脚点及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方案之一,这一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海德格尔有关现代技术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力图从这个重要的侧面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作者指出: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考察并非对技术的东西的考察,而是对在技术世界中人与事物之关系的考察,并由此作出了对“技术”的奇特解释和否定性的批评,其目的在于清算人对事物的统治和支配。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非常片面的方面,只能导致对人类未来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10.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由从三则神话演绎出的三项原则支撑建构起来。第一项原则为爱比米修斯原则,表示人类天生缺乏足以维持其生存的任何本能,必须借助于外在的技术而生存,技术就是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第二项原则为普罗米修斯原则,表示由于人类是后种系生成的物种,人类的进化就是技术的进化,其进化的动力在于人类死亡的超前性。第三项原则为潘多拉原则,表示技术即为欲望,二者对立而统一,既是使人类社会进化的解药,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毒药。这三项原则共同建构起了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神话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为我们理解技术以及当代技术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现象学的境域内谈论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时间问题是最根本和关键的。在《时间与他者》中,列维纳斯将“时间”界定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构建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中解放出来的路径。但是这种出离却是在与海德格尔相对反的意义上进行的,即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内而又总是给予另类的诠释,由此来重构“存在论差异”,并在享受和磨难的境域中重新诠释他者、死亡和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勘辨析德里达的海德格尔批评文本与海德格尔本人的相关文本,指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性原则的批评以及对原初差异性思想的贯彻;但实际上,这种貌似彻底的解构恰恰运作在“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学思路上,并因而错失了海德格尔“之间”思想的充满权变智慧的临界性,从而为一种源于犹太传统的弥赛亚虚无主义开启了后现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今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人类开始被置于由媒介技术扩张所催生的文化情境,也即后人类语境之中。麦克卢汉的媒介对人的重构,基特勒的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还有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药性的相关探究,集中指向后人类语境中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斯蒂格勒等人的相关思考,启发并推动着我们在一种人与物、人性与物性的亲密纠缠、同志式平等、共生共成关系图景中,去重新勾勒新世纪文艺美学的媒介范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重新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意欲从整体的视角审视从此在到存在再到座架的演变逻辑,挖掘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的思想逻辑进程可以概括为:存在-此在-此在的存在-此在的用具-此在对存在遗忘-此在的沉沦-自然科学一座架。另外,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细化和深化,此在、存在、座架等要素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环环相连,所以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技术和技术物是当代哲学、艺术和文化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有关当前技术与文化状况的分析和评估方面,唐·伊德、唐娜·哈拉维、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研究富有启发。伊德分析了技术与人的多重关系并强调技术-文化的"嵌入性";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突破了人/非人的界限,突出技术带来的身体跨界为人类所开启的新的可能性;斯蒂格勒指出技术的"药性"一方面毁坏文化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则催生了社会联系和人的多样化存在。物质文化研究探讨人与物的复杂关联以及"与物为春"的共存境遇,如上有关技术物的嵌入性、杂合性和药性的剖析,是物质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存在的理解,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生存在是一种独特的运动着的存在,由之出发才能对接以运动为根本规定的存在自身;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特征的理解,此在之所以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和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因为此在自身的展开状态本来就蕴含着对世界之展开状态的先行的、前理论的领会。简而言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提出存在问题的思路源自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来自他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和动荡特征的阐释。对于理解《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演变和主旨来说,理解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探讨了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地位和功用,期冀在技术、时间与人类本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他认为技术固有的器具性体现了人的代具性的本质,这种依附于技术的人的本性就是时间,应将人的本质建立在技术(工具)之上。其结论虽然激进片面,但重新确立了技术在哲学领域的地位,并提出了以技术规范人的本质,在技术的变革中把握人类自身的变革。这一新命题对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观不乏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的论述一直被学界作为经典来引用。麦克卢汉曾多次谈论和解读海德格尔,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媒介与技术的本质。从格式塔心理学借来“形象”和“背景”两个概念,麦克卢汉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其媒介理论中的“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他强调,视觉的功能乃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形象”。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作为“构架”,所谓“构架”即是“解蔽”,而“解蔽”无非是说有某物展露其自身。在展露这一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无论作为“构架”抑或“解蔽”,其本质都是“形象”或“形象化”。以此认识为基础,麦克卢汉和海德格尔分别展开了他们对于媒介和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分析和论衡。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诸多学者将其阐释为一个"空间"概念,但这种阐释切断了这个概念与其前期存在论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四重整体"与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有着深层渊源,作为对生存论存在论的矫正,它撤销了"此在"的主导地位,但人的一方仍在沟通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此在的时间性在此仍是有效的。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在存在之运作中的意义。同时,对应于"四重整体",海德格尔也提出了"四维时间",这说明"四重整体"在本质上仍包含时间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