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取长江经济带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数据,利用DEA-BCC模型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借助自然断裂法和Tobit模型分析区域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螺旋上升态势。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是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中间凹陷特征,各地区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上升。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人口密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绿色技术创新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采用超效率EBM模型从全国视角测度分析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格局,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显著,呈右偏"V型"空间格局,下游地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政府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直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发挥着绿色创新核心驱动作用;环境规制、外商投资、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效益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城市间绿色创新要素竞争严重.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应加快地区绿色创新协同发展进程,加大政府绿色创新支持力度,优化环境治理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而提高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市)2004—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ESDA)和Tobit回归分析探究其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下、上、中游依次呈递减态势,各地区差异明显;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空间集聚性,主要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且较为稳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会推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以上发现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情况,基于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域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空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排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从静态角度来看,11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较大;从动态角度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的农业生产效率前沿面逐渐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移,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CA-SE-DEA理论的组合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的要素体系,并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素在长江经济带当中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准;位于长江边缘地带的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效率方面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并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在影响成因当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影响最大,科技投资、科技输出以及科技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尤为关键.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整体调整和规划,构建协调机制,形成流域整体创新创业的良好运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旅游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以2011—2017年数据为例,运用DEA-BCC模型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介于0. 824~0. 908之间,且呈波浪式下降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较为理想,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水平整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上游区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区域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各年第三阶段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且由面状向点状扩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U"型演变趋势,地区之间协调度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两者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0年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结合DEA窗口分析方法测度长江经济带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校科研创新效率呈平稳发展趋势,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高,上、中、下游效率依次呈“低—中—高”趋势。通过Tobit模型分析发现,地区经济禀赋、科研人力资源与科研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地区政策环境、地区科研环境、对外交流程度与科研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长江经济带高校应提高创新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府际合作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运用非径向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7-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分析效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分解,通过泰尔指数方法诠释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利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较低且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和长江上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在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中,烟粉尘贡献率最高,其次为SO2,氮氧化物贡献率最低;经济增长、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R&D投入强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东部地区需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主动选择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以废气和废水作为非合意产出,细化测算存在要素替代和不存在要素替代两种情况下的长江经济带省级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分析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上在两种不同非合意产出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均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不同省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废气和废水作为非合意产出的约束下,长江经济带能源绩效效率整体上大于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说明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路径在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或污染程度的降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进而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利用2015年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推行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了上游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提升,并且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而增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升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基本上实现了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政策目标。政府应更注重如何提高长江经济带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开源节流,以达到政策制定者和农户的预期收益目标。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开发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2006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国家级开发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提升了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对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有显著提升,但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却被降低;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有益于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提升,但降低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差异:长江上游地区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下游地区则显著促进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可以成为我国继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必须及时认定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主动把握关键环节,努力做出积极的对策创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优化沿岸产业结构,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推动国际合作开发,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区域内各省市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物流竞争力水平极度不均衡,这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物流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愈加明显,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全面认识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深入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探寻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背景,文章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各...  相似文献   

1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旅游业面板数据测算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借助SDM模型,探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明显降低,其中以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时期向着较高碳排放强度区域集中在中游地区的趋势发展,呈现碳排放强度“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贸易依赖水平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促进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促进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而贸易依赖水平提升效果相反。最后,文章对所得结论提出建议,旨在为旅游业实现低碳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构建了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EA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呈现出波动改善且空间不平衡的时空特征;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自愿型环境规制显著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而强制性环境规制和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并不显著;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积极影响,但财政分权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成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