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其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后,大量土司归降。为了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基础之上,创制了明代特色的朝贡体制,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沿用。各个土司朝贡物品主要为马以及各地的特产,同时故元土司也会向明廷缴纳元代颁发的信物;明廷对朝贡土司的赏赐本着“厚往而薄来”的原则。明廷的措施较妥善地处理好了与西南诸土司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洪武时期明廷与西南土司朝贡的具体事宜进行探讨,包括朝贡管理的机构、具体朝贡记录以及朝贡展开的基础,以此解读洪武时期土司朝贡之盛况。  相似文献   

2.
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允许通贡互市,历史上称之为“俺答封贡”。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探究这一历史事件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民族友好和民族团结是有积极意义的。 1 元朝灭亡后,元室后裔及一部分蒙古贵族退据蒙古高原和东北等地,继续统治当地的蒙汉各族人民。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明军多次北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彻底击溃了故元势力。从此蒙古族陷入分裂的局面,形成了兀良哈、鞑靼、瓦剌三大部。明朝前期,明廷与蒙古各部之间虽发生过武装冲突,但蒙古各部的首领都接受明廷的册封,明廷则允许通贡互市,双方基本上保持了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明朝中期,瓦剌势力强大,一度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来,瓦刺衰弱,东面的鞑靼乘机兴起。明  相似文献   

3.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贸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的“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的检查与限制。  相似文献   

4.
成化年间发生的“满俊事件”对明中后期政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从明代文献对土达的记载入手,就满俊事件的原因、结果及明廷对土达的安抚及由此而引起的对固原边备的政策调整等事宜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5.
明代戏曲出版由前期的沉寂到后期的繁荣,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奠基期,洪武-弘治时期(1368-1505);鼎盛期,正德-万历时期(1506-1620);继盛期,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这三个时期的形成既源于明廷的一系列政策和商品经济的刺激,又与戏曲自身的发展理路相关.  相似文献   

6.
据专家考证,台湾及新加坡一带的“连”姓,多为明朝洪武年间以“专于职守,事君无二心,护法可断头,耿直忠烈”而载入国史的福建道监察御史、山西潞州人连楹的后代。  相似文献   

7.
永乐初,明太宗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双方藩属关系得以维系。但此过程中,安南不断侵扰边地、攻占明朝其他藩属国,违背了明朝所主导的藩属体系下“字小事大”“保藩固圉”等原则及交邻政策,最终以陈天平事件为导火索,明太宗则决定以“兴灭继绝”的方式重立陈氏。胡汉苍截杀陈天平后,明太宗派兵征讨安南,并“郡县其地”,将其直接纳入明朝的统治范围。无论“兴灭继绝”还是“郡县其地”,都体现了明太宗对安南政策的连续性,以及藩属体系演进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嘉靖十五年皇子出生诏成为嘉靖朝安南事件爆发的导火线。礼部尚书夏言、严嵩基于传统的宗藩之义提出征讨安南的主张,这一提议很可能契合了嘉靖帝的意愿;而黎氏旧臣郑惟憭等赴明告难给嘉靖帝决意征讨安南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明朝出兵征讨安南的决议正式出台。征南之役由于遭到相当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以及受到安南莫氏外交行为方式变化的影响,过程极其曲折,三起三落。勘处安南的政策发生了一个从起初的"兴灭继绝"到震慑降服莫氏的转变,这一政策发轫于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廷议,经兵部左侍郎潘珍初步提出设想,成于毛伯温,并获得云南、两广地方官员的支持。明廷最后实施的莫登庸归降方案,最初由武定侯郭勋提出思路和措施,经林希元完善后形成一套可行性方案,由征南军统帅将官通过在与莫登庸方面往还谈判的过程中最终达成。明朝降安南国为都统使司实质上改变明朝与安南原本的宗藩关系为中央与土司的羁縻关系;承认莫登庸政权,造成安南黎、莫南北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人口,从户籍上看,呈现一种波浪式的状态,洪武、永乐时期为高峰,以后便逐渐减少;成化、弘治年间复盛,以后又进入波谷。人口的自然增殖,如果没有大的战乱和灾荒,一般是递增的,但明朝前期的人口却是递减的,而在成化二十余年间又猛增千余万,数字的不确切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明朝嘉靖时期,蒙汉两族统治者的关系颇为紧张,战争频繁,蒙古铁骑“扰我疆场,迄无宁岁.”明朝军队也不时深入漠北,“捣巢”、“赶马”、烧荒”,骚扰蒙古后方.嘉靖遥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又一次率军南下,兵临北京城下,明廷处于危急状态.这一年是庚戌年,故史称这一事件为“庚戌之变”.关于这一事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不少同志仅仅把它作为明朝腐败政治的一个苦果来认识;也  相似文献   

11.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对中日冲突的调停,不是企图投靠德、日的反共卖国阴谋,也未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德国的调停拖住日本,制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华北事变,以免中日发生全面战争,双方“同归于尽”。此外,也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准备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准备联苏抗日,不可能与日本建立反苏阵线。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某些重大变化,从妥协退让转向决心抵抗,蒋介石决定终止德国的调停。   相似文献   

12.
明代邦交呈现出多种特点,但概括来看,明代邦交是一种务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至上型的以朝贡贸易为联系手段的文化邦交。这一邦交模式来自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它既是对汉唐以来中外邦交模式的继承,又是对蒙元时期邦交模式的发展与修正。它既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建立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完全不对等邦交模式,也不同于现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谋求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现代邦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明朝时期是西北回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回族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特点,明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对西北回族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明王朝的民族政策对西北回族所产生的影响,试对西北回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做一梳理。本文认为,明朝统治者对回族采取安抚、怀柔和防范、同化相结合的民...  相似文献   

14.
公元十四世纪末叶,正值中国元、明两朝鼎革之际,日本南北朝幕府武士争雄之秋,一批日本僧人作为使者来到中国,明朝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川、陕与云南,终洪武之世未能建立正式的中日邦交。在此时期旅居云南的日本僧人其名可考者,有:鉴机先、天祥、大用、宗泐、演此宗、镜中照、斗南、桂隐、昙演、如瑶等,而昆明五华寺僧宗戒、西山僧石隐、大理感通寺僧南江等疑亦为日僧。他们中有的是“发云南守御”,有的是“南窜客”,有的也可能是“游方”僧。他们是见于历史记载中的首批旅滇的日本人,有的就长期流寓云南而“云归滇海”了,故嘉靖《大理府志》、万历《云南通志》的《古迹》中载有“日本四僧  相似文献   

15.
明代云南驿道交通处于不断变迁之中。洪武至宣德年间是云南驿道交通体系建设的时期。正统以后直至明朝末年云南驿道在腹里地区相对稳定,在边境地区则变迁繁复。明朝中后期,云南出省驿路主要使用普安路与乌撒路,粤西路与建昌路使用较少,甚至出现中断不通的情况。驿路交通的这些变化与当时频繁的军事战争、经济开发的时空进程、边疆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以及国家边疆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地处仁化县城西南方19公里的一个小盆地,周围山青水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石塘古村从明朝洪武年间始祖李可求由福建移居此地、开荒建房算起,已经走过了640个  相似文献   

17.
明朝洪武年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仍然是两个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它的最高形式,即以农民起义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本文试图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实录——明实录——入手,旁涉洪武朝我国南方各族的有关材料,进行粗略分析,从而表述我们对“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的矛盾普遍性规律的一点浅识。  相似文献   

18.
《宪章录》为薛应旂编撰的一部记载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间历史的编年体史著。该著有着独特的记事特点,薛应旂尤为注重明代政治和军事的变化,对明代选官制度及边防军政记载颇多,以表现历史发展的治乱盛衰。《宪章录》大量收录涉及当朝时势的诏书及奏疏,通过对比明前后期君臣对待国事的态度及议论内容的变化,揭示明朝国势渐衰之缘由,达到宪章当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的前二十五年间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同时也是劳资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英国政府采取了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劳资政策,力图稳定社会秩序。但从总体上看,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在劳资关系领域逐步走上自由放任之路,国家不再成为劳资冲突的直接仲裁者,这对19世纪的英国劳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调停外交,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对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战前期,美国以“中立”自居,不管交战双方欢迎与否都积极地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公正”的调停人和仲裁者,以追求和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威尔逊政府以调停促成交战双方妥协的外交活动,对交战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我们为了能够真正全面而客观地了解一战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及其扩张本质,本文试图对美国调停外交的过程、实质及其失败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