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特色,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新征程上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制约,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但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但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仍有差距;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离和美乡村的要求仍有差距;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与治理方式务实管用的要求仍有差距。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坚持乡村建设始终为农民而建,坚持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坚持务实管用创新发展的乡村治理,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新征程上中国式农村现代化,要在县域城乡融合中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及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相似文献   

2.
农业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明确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农民在此过程中分化成为了城镇定居农民、半工半耕农民、中坚农民和小农户四大群体。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民分化的基本结果,提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取向:未来应当以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和农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陈文胜教授所著的《中国乡村何以兴》一书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远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发展现状、历史根据、重点选择和政策取向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农业现代化呈现出与工业化广泛融合、与信息化有机融合、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农村现代化一并规划、与农民富裕一体推进等现状。究其原因,这是由中国农情、制度和世情所决定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对策建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应重点解决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城乡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建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路线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地方农业高校应对标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立足自身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定位作用,以一定的战略思维、系统理念、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等思维理念创造性地构建和优化战略规划思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优势特色、加强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突出学科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具有自主性、前瞻性、适应性、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探索,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扛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新征程,精准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举,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由基础层面物的现代化、核心层面人的现代化以及保障层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的具有鲜明属“人”性质和文化自觉的系统,其精准推进在目标任务上更加注重质效、在方式方法上凸显创新驱动、在评价标准上侧重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精准推进应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并遵循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物的现代化上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精确聚焦现代美好生活多维度需求;在人的现代化上坚持以内源动力激发为核心,靶向发力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素养提升;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坚持以治理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切实促进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经由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精准推进三个向度的深入实践,促进农村现代化纵深发展,继而助益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部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百年大党领导“三农”工作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本研究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两条底线作为前提基础,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作为战略重点,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关键路径,把凝聚振兴合力、推进发展路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三农”领域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三方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发展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字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正与实体经济各部门加速融合,构筑发展新优势。从生产要素、产业协同、价值共创、产业组织等方面分析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现实案例,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化生产要素、创新驱动力、科技企业主体作用、数字技能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探寻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基于对北京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分析,指出普适型农业政策对于以北京等超大城市为典型代表的大城市周边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有其不适应性,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持政策日趋紧迫。据此提出要辩证看待北京等超大城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做到分类精准施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超大城市农业发展更多聚焦都市型现代农业,并提升精品农业、短链农业、科技型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坚持试点先行,创新政策,支持北京等超大城市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先锋城市。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749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数字经济及其子维度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梅特卡夫法则”,即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高型”县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提升作用。对此,应打造农村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释放数字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它至少具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第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脱贫的战略举措中覆盖人口规模巨大;第二,农业农村现代化旨在消灭绝对贫困、消除两极分化,进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注重物质文明也兼顾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第四,农业农村现代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逻辑,满足人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需要,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秉持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具体路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站在国家政策指向的角度上,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并从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统筹规划;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人户口市民化和农民现代化速度;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对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又可以通过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门槛效应分析显示,随着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而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增。因此,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创新三产融合模式,加速农业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其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刊特邀湖南省三位知名专家畅谈“两型社会中的现代农业建设”。湖南明确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实现“四个发展”,曾福生教授认为要推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应统筹城乡发展,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农业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新型农民管理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刘茂松教授认为在工业社会,融合工厂化农业与农产品工业再制造的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首选。对于解决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意义巨大且十分深远。推进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发展,应从社会观念变革、基地标准化生产、农业制成品供应链管理、农业科技创新、营造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农业是第一污染产业,其中畜牧业污染更是令人堪忧,盛孝邦教授基于邵阳、长沙、娄底等市县考察,提出应迅速建立规模化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引导养殖企业开展低碳生产,推广生猪养殖粪便零污染处理技术,以畜禽养殖标准化为契机加快发展低碳畜牧业,缓解或消除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 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提出农业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基础,从搞好粮食功能区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产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论述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要求。认为我国应以主食产业化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具体分析我国粮食产业三个要注意的问题和我国主食产业化的四个要求。从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和分类指导等方面对国家支持主食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专节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刊以笔谈形式,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约了一批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学者的最新成果,力图把他们对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观点展示出来。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的系列实践以乡村产业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再认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收入提升这一关键问题。刘祖云教授着眼于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乡村建设的议题,从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生态乡村建设这一学术命题如何从理论领域走向实践领域。张琦教授提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及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人才智力支撑,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问题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