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呈现形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关涉生态、技术、景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生产,可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遗产价值增值,其路径主要包括:提质增效基础上的品牌营造、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沉浸式和复合式遗产旅游、农业遗产的全球推广等。目的是通过遗产运营实现惠益共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价值增值和生态增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土"与"留守"的社会事实,给承载农业文化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凄楚的晚景,传习久远的农耕经验和手工技艺渐已淡出乡民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开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更能提升我们对自身所属文化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行,传统的由前代人创造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消失的窘境。为此,我们有必要从代际伦理的角度,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找准问题的症结,建立有效的实践路径,以使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河哈尼梯田具有至少1300年以上开垦、耕作和发展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是一类典型的、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关于这样一类遗产,其保护理念和途径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立项保护不但在保护中国优秀的农业文化传统、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而且对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创新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是高度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本土知识与技术系统总和,在水土保持、碳汇积累、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可利用价值和创新利用空间.复兴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重新树立传统生态种植理念,认真挖掘和保护系统知识,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创新式传承相关技术和技能,不但能对遗产地的生态修复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对周边及类似地区的生态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重农"思想和"三才"思想为理论依据,重视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轮作倒茬、多熟种植、用养结合、多种经营、综合防治等经验和技术,多层次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并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对今天实现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可以采取国别性保护、世界遗产式保护和区域性保护三种模式。"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别性保护模式存在保护不一致、外部监管缺乏等问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文明成果,但不可能全部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予以保护。"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则能够有限度地统一保护标准并将保护更多遗产。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选择建构中应积极推动更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积极引导沿线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保护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时,至少应准确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不是由阶级或阶层决定的,而是以掌握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传统技艺的多寡决定的;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又必须以活态的方式传承至今;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日、传统仪式、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及文化空间八大方面。而那些与此有关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即或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意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文化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立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不能再造,传统文化不能再生,保护好文物,研究和整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创造西部新的民族文化是一项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事业,对凝聚众多民族文化遗产的西部地区而言,也是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从立法保护的制高点人手,分析了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容、保护的意义以及立法保护的内容,旨在呼吁依法治理的重要,善良地企盼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要出现丧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遗憾.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嘉禾伴嫁歌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传承价值.当前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保护春节的呼吁、建议和研讨也空前热烈;同时关于如何欢庆春节、如何把过年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有关倡议,也是五花八门,见仁见智.其中,最诱人的创意就是要把过农历大年的春节"打造"成为"东方狂欢节".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农耕民俗的年节特征做一番冷静的探讨.本文对传统过年的基本形式和内涵作了简要的阐释,突出强调过大年热火朝天的欢庆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深情庄重的祭祀也是不可或缺的,"敬天祭祖"的严肃主题和仪式是过年行事的重要元素和标志."文化大革命"时期用暴力强行取缔民间过年的祭典仪礼,推行"革命化的春节"模式,是对民俗文化传统的摧残,为此有必要唤醒文化记忆的自觉,把充满民众祈愿的祭典很好地融入当下的春节节期活动中,以便突出显现民众在年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冬生 《东岳论丛》2003,24(2):97-101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耕作制方面 ,北部地区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与南部江南一带的稻麦二熟制都得到进一步确立 ;2 .在耕作栽培方面 ,无论南北农业的耕作与管理都趋向更精细化方面发展 ;3.在生产经营方面 ,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 ,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业经营已在江南部分地区萌现。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当前 ,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这一基本国情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而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优良传统相结合 ,因此 ,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之精华 ,不仅具有重建文化的学术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探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所涉及的最本质的内容是界定承包方对农地的"处分权".中国现有法律对这种"处分权"的限制有利于深层次了解土地流转制度之外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在土地流转中,对于农地的保护、农民生产资料的保护,特别是农民长远福利的保障是现在研究土地流转问题的着眼点.并在此基础上界定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和监管责任.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年"活动,拉开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针对医学院校长期沿袭的单一专业教育模式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实际,阐述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感、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及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医学生的道德水准,并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艺术教育采取的举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可疑交易资金监测分析制度及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反洗钱立法和相关规章的设计强调了可疑交易报告的完备性,忽视了可疑交易报告的准确性,监管与监测的分离客观上造成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宁滥勿漏"和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影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效率的关键在于个别内核和保护带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如客户识别制度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财产登记制度的缺位、监督管理制度缺乏激励相容机制、金融机构缺乏可疑交易质量控制制度、可疑交易信息收集制度单一等.有效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效率,既要在巩固义务报送制的基础上适当建立举报激励制,也要优化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化价值愈发凸显。传统村落具有"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既要根植本土特色资源和深厚乡土文化,将其优秀多元化价值活态传承下来;同时又要创新发展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得以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澳门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经济意义,也是澳门立法工作的重点.澳门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存在配套法规严重不足,缺乏专门机关监管等问题.完善澳门水资源法律保障体系需要制定环保行政机构职能,更新引进防污法规、研究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以及配合环保国际公约在澳门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