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中期浙派是清代诗史上重要的诗人群体,在这一诗人群体逐步走向繁兴的过程中,众多极具文化情怀的浙派活动平台东道主的深度介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浙派活动平台中,杭郡吴氏家族瓶花斋的文化功德尤不可被忽视。吴氏家族中的吴焯、吴城父子两代相继,不但自身成为这一时期浙派诗人群体的核心成员,而且借助其瓶花斋别业广泛凝聚众多浙派诗人,展开高频度的浙派诗歌唱和活动,与其他活动平台一道,共同推动浙派诗文化活动走向高潮。其中,在吴氏瓶花斋活动平台,浙派诗人围绕唐人许浑《丁卯集》展开的广泛唱和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域诗中"毡"意象出现频繁,其种类丰富,毡房、毡裘、毡车、毡帷、毡毯皆是西域生活必需品,这些诗歌间接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状况,折射出内地诗人生活在西域的各种复杂心境。该类诗歌中亦有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是研究西域文化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表现自我"成为我国诗歌界风靡一时的创作口号.它不仅被部分青年诗歌作者一再提倡并付诸实践,而且被某些诗歌理论家当成"崛起"的"新的美学原则"而极力推崇."表现自我"论认为:"诗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诗人创造的是自己的世界","诗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照见自己",就是说,诗只能用来表现自我.因此,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要"回避去写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掘,去表现"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2):71-74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及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诗人张枣去世以来,诗歌界对其人其诗一直有密切关注.参照新近访知的信息和发现的文献,简要地描述了张枣的家世与生平,部分呈现了诗人的形象与写作履历.在此基础上,就张枣诗歌的风格、主题、观念、写作语境等提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对其一些诗歌细节和诗篇的观察与困惑,也论及其诗歌翻译与翻译观.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5):110-114
21世纪后女性诗歌日趋成熟,精神向度逐渐多元。延续1990年代的日常化写作诗意与智性并存的走向愈加深化,底层生活及其生存现状大量涌向诗人的笔端,与存在、灵魂、信仰等相关命题的揭示打破了理性、深刻、哲思与女性天然悖离的神话,使得女性诗歌出现了更多的异质元素,拓宽了诗歌本体的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的革新之于第三代诗人的重要意义反映于诗歌,就形成了第三代诗的日常化倾向,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生活或者表现出驾驭的自信或者有着把握本质的能力,其中隐含的理想主义使之与后起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的日常观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9.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岑参两度赴西域公职,写下大量诗篇,他在诗中不仅交代了自己和府主高仙芝、封常清及继任的赵玼(泚)的关系,还多次写到了与自己共事的很多同僚,其涉及幕府人物之多、叙及交往细节之详,在亲历西域的诗人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1.
李剑波 《人文杂志》2007,(6):130-134
清代诗坛的宗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明末清初宗宋诗风的形成,表征着对宋诗价值的重新认识;雍正乾隆时期的浙派和秀水派都致力于用宋诗美学理念来进行创作,欲再现宋诗之美;乾隆嘉庆时期的桐城诗派和肌理派标志着宋诗美学原则的新变和当代化;道光咸丰以后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标榜"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是清代诗坛学宋的结穴.  相似文献   

12.
朝士张良臣、名士林宪和游士戴复古是前后相继的三代人,作为"富贵不可致""择术复自苦"的能诗者被定性为"诗人".南宋中期以后有些文人逐渐疏离政治,以诗歌为生活和社交重心;拥有诗集和诗名成为确认"诗人"身分的资本,诗集刊行使"诗人"和诗歌的空间得以推扩;同时,士大夫与"诗人"的文学观念和评价体系却渐成扦格.学"晚唐体"的风气是地方"诗人"影响到中央文坛最终又成为"诗人"之诗与士大夫之诗的分界.张良臣举进士到戴复古挟诗干谒、名动公卿,其间的半个世纪正是江湖诗人群体形成的早期阶段.从楼钥为这三位诗人的诗集所作序跋切入研究,能够解析南宋中期以后诗歌相关现象和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结论作出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浙派印学鼻祖丁敬,与浙派著名诗人厉鹗并称"丁、厉",且彼此旨趣相投、私交笃厚.二人中年时又缔结为儿女亲家,自此情谊更加非同一般.本文即从丁、厉二人的日常交游入手,以资料陈列、事迹考证等方法,对二人的交往作了较为客观的梳理和再现;同时也从文人交游这个角度对康乾时期的杭州文坛、浙派文化作了一定的考察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随园诗话》中的诗歌用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个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5.
两宋之际的一些诗人,既潜心于诗艺,又精研理学或禅学的心性之"道"。而要专意学"道",则需摒除世虑及文字牵绊;对于诗人来讲,这意味着要放弃对诗艺的求索。他们陷入了诗、道冲突的困惑中。吕本中的实例,生动地呈现了诗、道冲突与平衡的全过程。吕本中最初以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而后兼修禅学之"道",并精研理学。梳理这一生动的历史细节,可以深化我们对宋代诗歌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何蕾 《北方论丛》2012,(1):11-14
宋代出现许多反映底层市民和贫苦农民生活的诗篇,这与宋代社会的平民气质密切相关。与前代相比,宋代破除了门阀壁垒,平民子弟得以大量进入上层,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达打破了上层对文化的垄断,城市经济的繁荣促使市民阶层兴起,政治、文化、经济等皆显示出向平民开放的态势。种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整个社会呈现出浓厚的平民气质。这浸染了平民气质的诗人,其观察生活的视角从自身转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底层市民和贫苦农民的生活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自宋代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导致形成"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争相为高的局面.从中国先秦以后诗歌的发展来看,各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承续情况不同.唐诗基本指向具有"风人之致"的"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基本指向具有"雅人深致"的"学人之诗".近代同光体诗人,在反思前代诗学的基础上,肯定"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学人之诗"产生的历史必然.他们试图使"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调和诗歌的"吟咏情性"与"明志见道"功能,为近代诗歌发展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清初吴雯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体现了清朝政权稳固之后诗歌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吴雯的诗歌能出入汉魏, 善于学习唐诗的意境, 又有宋诗日常化的特征, 是清诗众多诗人中的典范.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 吴雯的诗歌得唐诗之貌而难近其神, 以学问为诗, 能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着痕迹, 以推陈出新为特色, 与宋代黄庭坚主张的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 的诗歌创作方法一脉相承, 是清初宗宋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诗人在"诗史"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诗史源于诗人的"史笔","史笔作诗"使诗歌具"史体".诗人对诗歌历史价值的再认识,促使"以诗纪史"成为诗人自觉的创作理念.诗人倡导诗歌要"补史之阙","诗可以正史之讹"、"以心为史"、"史外传心之史"新观点诞生,文学家亦对诗人主体性和诗歌抒情性进行重新认定.明末清初诗人独特的"诗史观"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诗史创作与以前的"诗史"创作拉开了差距,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都是以往中国文学史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史上的小诗传统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时代语境的共同作用之下,小诗在新时期再度勃兴.本期小诗创作从整体上看比较活跃:作者多,作品众,与前期(冰心时期、田间时期)相比,小诗的发展更加壮大,其生长空间也在逐渐蔓延扩大.小诗诗人们的各种内心情绪得以真正释放,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得以自由表现,各种风格也得以同时相容共存.本期小诗在题材与主题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初期表现对历史和过去的回顾与反思的小诗集中,并形成一大景观;另一点是山水小诗大量出现,并且有成就突出的诗人.本期小诗比较讲究艺术技巧,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在艺术上比以前的小诗更为成熟,其美学价值大大提高.本期的代表诗人有顾城和孔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