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乐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依附于政治,对统治阶级思想有着直观的反映.胡乐是一种外来音乐,在华夷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雅乐与胡乐是绝对不可以混用的,但南北朝之后却将此观念打破,到辽时期"以胡入雅"发展到新阶段.本文从辽代雅乐文化分期入手,对"以胡入雅"的现象做多线性分析,进一步解析辽代"以胡入雅"中体现出的"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通过分析探讨辽代雅乐的文化归属,对研究对象做出概念性解读,期望本文可以为辽代雅乐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民族交融的大舞台,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根植于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天地人和的中华文化,其气质、神采在乐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音乐是“接天引地”的人类精神艺术,乐器则是无形声响的有形之具。鼍鼓和纳格拉鼓,二胡和哈密艾捷克,笙和手风琴,唢呐和苏乃依这几类来自中原和西域的代表性乐器,在其外在形制、文化脉络和艺术形态上都生动地展现了丝绸之路器乐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骑马、乘车传递信息的信使;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设有传递官府文书的“邮亭”、“邮馆”等邮驿机构。《孟子·公孙丑上》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邮驿出现之早。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打通了汉朝与西域间的邮路,同时开拓了通往西亚、欧洲各国的国际邮路,对世界的邮驿通信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朝时,“丝绸之路”通道上每30里置邮驿,供来往人员传递文书、停留歇宿。汉朝以后,历朝都曾沿着“丝绸之路”设置各种邮驿机构,并以“丝路”为主干线,将邮驿路线向西域地区、天山南北各地延伸。唐代更是5里一亭、10里一驿。除在“丝路”通  相似文献   

4.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地区,由于与中原及北方草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时除原各城邦居民外,北方草原及中原不少汉人、鲜卑、柔然、狯胡、卢水胡、氐人等也先后陆续进入西域,并广泛活动于这一地区,对西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就当时以上诸种人在西域的活动作一概要辑述。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9月21日至22日,"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这次展演与研讨属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的音乐分论坛,  相似文献   

6.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已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吸收各国文化并兼容中原文化之优,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交融的摇篮。  相似文献   

7.
在辽朝统治者对中原先进儒家文化的认同、大量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大量收求中原图籍,以及汉人与契丹等游牧民族杂居等因素的影响下,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设置了国子监、国子学、上京学、府学、州县学等教育机构,在辽代上京地区出现了一批文臣儒士。但是,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并不十分普及,呈现出地区间不平衡的态势。辽代上京地区官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能够大规模地、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文化教育,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9.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回鹘与吐蕃及西夏在丝路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鹘无论是在漠北,还是在后来迁居于今新疆、河西走廊及中亚等地,与丝绸之路都有密切关系。回鹘为疏通丝绸之路及独占丝路之利,不仅与所有来犯者、争夺者展开殊死搏斗,而且长期坚持斗争。本文拟就回鹘先后与吐蕃、西夏的统治集团围绕丝绸之路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他们与中原政权问的贡市等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敦煌,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是地大物博,"煌"是非常之盛的意思。在这座城市有着明珠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彩塑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般的佛国世界。艺术前辈们在20世纪中期前往莫高窟,克服了风餐露宿的种种困难,临摹彩塑,勾勒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根据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创编的敦煌舞最鲜为人知,它以中原舞蹈文化为主要潮流,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凉州文化,既是"中原、地方、西域"的三结合,又能从中看出维族舞、藏族舞、鲜族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这也是敦煌舞民族性、时代性的体现。它以佛教中的人物为表现主体,结合西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天上神仙和凡间世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天南地北     
经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和西北五省(区)党委批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将于今年5月至10月联合举办“中国丝绸之路2100年”活动. 丝绸之路横贯中国西北,长达4000余公里,举世闻名.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古道算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丝绸路上的穆斯林商贸与钱币马通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桥的一条闻名世界古老商道,它与中国的丝绸紧密相连。中国养蚕制丝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西汉之前,"丝路"就已存在,张赛出使西域三十六国,只是为"丝路"的畅通奠定了基础,故张春有"丝路"开拓者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亦失哈是明王朝前期著名的宦官.从成祖永乐年间到宣宗宣德九年,他曾10次奉命带领船队装载大批货物,开通松花江至黑龙江长达数千里的"丝绸之路",巡抚东北北部边疆奴儿干地区,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经济与文化的交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在唐代被称为“西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自汉代以来西域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时,西州社会安定、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且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吐鲁番居民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元代草原丝绸之路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发达通畅,经过的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民俗独特丰富,游牧文化的都邑也随着从"蒙古国"至"元帝国"的转换而在兴起。上都既是流动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静止点,又是农牧文化集中交融之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具独特性的都邑范式,昭示了它所具有的纪念碑性的城市建筑群的意义。文人在对以上都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而成的新型都邑文化的图解中,渐变式地交融、接受草原游牧文明。解读隐含在上都诗作背后的文人心态,可以进一步考察丝绸之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汉文化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真实理解,并由此谛视元人的历史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以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四通八达。在此探讨的是一条至今无人提及的南方丝路的另一条重要干道——康藏高原丝茶古道。这条商道的开通,比西北丝绸之路至少要早200多年。  相似文献   

19.
安西大都护府的伟大功绩和突厥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安西大都护府领导西北各民族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间为丝绸之路和丝路贸易繁荣发展建立的历史功绩.文章并不赞同过分夸大突厥对丝绸之路的危害,客观、公正地评价了突厥对于丝绸之路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接壤处的戈壁大漠中,有一片绿洲,她就是驰名中外的“丝路明珠”——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乃盛大辉煌之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春秋时期称敦煌为瓜州,以出产美瓜而得名。西汉武帝时期,张骞的“凿空”之行打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列四郡,据两关”则在保障丝绸之路通畅的同时,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也因此见证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