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和时代回应,有其自身的现实逻辑:顺应新时代我国国情面临的新变化,适用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契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宗旨。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构建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振兴模式、推动和拓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群众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振兴新路子,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题,确保乡村振兴振到点上和振到根上,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2.
3.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有力见证。通过对安顺市1951—2022年农村治理变革的考察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呈现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产生改革动力、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制定改革目标、以农民参与为核心贯穿改革过程、以农民满意为宗旨形成改革评价”等四个特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有效进行,其治理逻辑在于政府往往以政治吸纳农民关注改革、以情感强化农民认同改革、以授权组织农民参与改革、以利益激励农民支持改革。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改革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使政府与农民、效率与公平、帮扶与内生的关系更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更突出农村改革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海社会科学》2019,(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出现了新态势,以农民工回流创业为表征的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乡村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补位,是长期"民工潮"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乡村实践自我变革的一种现实需求,乡村发展的主体缺位也呼唤着农民工返乡创业,而既定制度与政策体系基础上的乡村振兴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一种内在需求。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诸内涵——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可成为未来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依赖主体。因此,应当在增强农业基础发展动能、巩固保护型乡村基本制度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等多个层面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三农”工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之“三重逻辑”的背景、“三个现代化”的任务与“四项遵循”的原则构成了其基本意涵。立足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治理三个基本着力点的前提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6.
7.
乡村文化不仅通过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可以以有形的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更重要的是乡村内在动力如乡村文化组织、居民、村两委等.但当前振兴乡村文化中出现内在动力不足,如对乡村文化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组织权威性衰退等问题.因此要提高对乡村文... 相似文献
8.
9.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师资总量较充足但结构性匮乏、人文环境改善但教师留任意愿不强、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增大但教师自身成长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分析发现,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及价值要素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其中,政策要素直接影响环境的形成和价值的塑造,环境要素是政策的反映和价值的加总,价值要素是政策和环境共同作用在教师个体的结果。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框架,政策要素位于宏观层,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环境要素位于中观层,对落实政策和促进个体价值发展具有枢纽作用;价值要素位于微观层,个体价值的集合为环境和政策反馈成效的信号。据此,应协调宏观、中观、微观效能,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统筹做好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文环境以满足乡村教师协同发展需求,结合教师自身发展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拥有者数千年之久的农业文明,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完善我国的治理系统,促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便需要重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关系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切实利益,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简单分析探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村庄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的村庄治理共同体先后经历了家族治理共同体、单位治理共同体、自治性行政共同体等不同形态,乡村振兴将推动村庄治理共同体的重构。乡村振兴是一个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项目链接多方资源共用的社会建设工程,势必推动村庄经济社会的开放化、多元化,不仅要求村庄治理共同体的重构,而且决定了新型村庄治理共同体是一种包容性治理共同体。新型村庄治理共同体的包容性突出表现在:(1)以地方党政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性;(2)以村级组织和村民(社员)为基础,多方力量内外联结的开放性;(3)以利益为导向,全体村民和所有相关者分享收益的共享性。推动村庄治理从封闭、单一的传统“在籍治理”转向开放、包容的新型“在地治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深受传统权力本位逻辑影响的中国乡村治理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西文化交互作用下陷入转型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逻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逐步进入现代转型,并取得了突出治理绩效。由于时空境遇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有效应对传统因素和现代理论的双重考验,以开放视野和辩证思维分析乡村治理现代转型的核心问题,及时回应时代变迁和群众关切,切实将中国乡村治理的理性逻辑落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系中。 相似文献
14.
15.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目前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来看,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因此,从人才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来讨论不同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需要加大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积极发挥村三委及村党员的核心作用,吸纳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进一步补齐农业科技人员短板,进而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才短缺、资本匮乏、产业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通过提高农村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通过促进资产资本化、数字对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资本积累,解决乡村资本匮乏难题;通过减少产业同质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力量薄弱困境。据此三重内在逻辑推进赋能实践,就能使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指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力放在突出位置.本文主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产业振兴——以安宁市为例进行阐...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理论成果,而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其生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其内在的逻辑生成要素,在生成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而明确的指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最新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0.
葛大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86-93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完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以安全为基石、发展为内容、法治为保障、价值为纽带的结构特征.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擘画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蕴涵了物质层面、治理层面、价值层面等多维度的关系系统,遵循“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统筹发展的治理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国际关系旧观念的全面超越,为世界人民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互联网治理新秩序框定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