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心理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认为逻辑的规律以心理事实为基础,或者是从心理事实得出来的,将逻辑归于心理.随后,逻辑心理主义遭到了哲学家弗雷格、胡塞尔等的激烈批判,力图将心理的东西从逻辑中驱逐出去.反心理主义的运动,使心理主义在逻辑中全面溃退.但随着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的兴起,不少人又重新审视心理与逻辑的关系,提出主观...  相似文献   

2.
高松 《人文杂志》2008,21(1):29-35
本文考察了弗雷格与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策略,指出这实际上是一场拯救意义之客观性和观念性的运动.两位思想家是通过不同的划界方式来完成这一工作的,然而,严格的划界也引发了如何通达意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此后的不同旨趣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夏巍 《理论界》2007,1(5):162-163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第一卷反对了当时在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心理主义观点,奠定了现象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围绕第三章关于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论战,揭示出心理主义所持的观点——心理学是逻辑学的根本基础的荒谬。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1卷"纯粹逻辑性导引"中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对具有观念对象和观念真理特征的意义构形(Sinngestalt)本身进行了纯粹的把握,即提出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纯粹逻辑学观念;第二项工作在于,对所有经验主义或心理主义将思维行为的心理学内涵与逻辑概念和公理混为一谈的做法进行了斗争。通过再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1卷中所阐述的这两个思想,可以重现百年来时代精神的变化,并且重提理论理性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在他的早期现象学中,通过分析、批判心理主义逻辑观、19世纪末以来的最新的经验主义逻辑观以及纯粹逻辑语法学的逻辑观念,对逻辑的本质作出了现象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Phaenomenologie)于2 0世纪初由胡塞尔创立,其后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中产生重大影响。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当代欧陆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严格的方法论“工作平台”,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于弗雷格对英美分析哲学的贡献;由此与生命哲学、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一起激发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哲学思想家,比如舍勒、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布尔特曼、阿多诺、哈贝马斯、布洛赫、阿伦特、萨特、梅洛-庞蒂、莱维纳斯、利科、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甚至结构主义的思想先驱雅各布森也受到胡塞尔学说的吸引。而且,现象学方法的思想效应也…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在<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中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努力归结为对原初生成的追求,然后利用海德格尔、唐@迪克陶和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整合和改造他们(尤其是后两者)的辩证法思想,付诸对胡塞尔所谓"生成"的批判.弄清生成和辩证法在德里达和胡塞尔那里的真实意义,将会辨明解构理论和现象学在理论旨趣上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从"发生"概念出发去解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着一个心理学主义与逻辑主义的平行性观念,由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立场,使其无法解决这一根本性矛盾.德里达为发生与结构找到了一个共源,这种源初的统一性是作为一种奠基性事实存在的.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握意识的历史产物的这一先验本源,即重新激活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以孟子、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心学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比较研究 ,探索儒家哲学在现代阐释中的重建之路。儒家心学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致思进路上是高度一致的 ,但这种先验进路却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难 ;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虽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但其思路却可以为解决上述困难提供借鉴。通过基础存在论的奠基 ,儒家心学的先验现象学建构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本人一直从事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之故,因而读过《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涂成林同志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觉得它是近年来研究现象学的一本好书.综观全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正本清源,主题突出.80年代以来,国内发表或出版了不少关于研究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海德格尔和萨特及他们的存在主义的文章和著作,对这三位现代西方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论从数量和质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谓词的争论中,康德将其看作非实在谓词,而弗雷格将其看作二阶谓词.海德格尔对“存在”之古怪逻辑性质的分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该谓词的二阶性质.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可以成功辩护,系词也是二阶谓词.系词总是伴随命题态度的,在经典现象学中,它们可以一同被悬置,但在一个存在主义转换中却必须被保留.“存在”作为二阶谓词蕴含了“存在”为意义奠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对“空名”问题的考察找到其哲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论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野及其现代特征 ,揭示了这两大思潮趋同、渗透、融合的发展走向 :1.语言转向体现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合流趋势 ;2 .实用主义体现了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沟通与综合 ;3.后现代哲学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交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一般概念的抽象问题一直是柏拉图以后哲学的古老包袱,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凸现了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哲学分歧。胡塞尔在澄清数的概念起源中,发现了意识的范畴直观(本质直观)能力,并由此走向了现象学道路。而感知问题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分歧点,胡塞尔的感知理论在其现象学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本文就数的概念起源和感知分析的案例,简要地勾勒出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引发了一种现象学存在论方式。这种方式是以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为基础的"此在的现象学"和"此在的解释学"。此在的分析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作为文化此在)的整体文化结构的分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完全可以解读为以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为基础的"文化现象学"和"文化解释学"。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哲学形态。这种文化哲学提供了不同于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文化观——一种以人的生存筹划活动为基础的具有历史"实践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超越了新康德主义对文化的纯粹理性观点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模式,将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人的生存实践联系起来,关注了文化的时间性、历史性和现实生活根源。不足之处在于,海德格尔缺乏对现代科技文化的现实性的科学分析,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海德格尔"批判"多于"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解释,由此形成了许多"世界图式"。十八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第一次真正启动了哲学研究向心理学研究的转向,开启了一个被称之为人本主义的时代,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受到高度关注。十九世纪后期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以及人本主义哲学的持续发展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且二者还推波助澜,开辟了一个心理主义社会学的时代。心理主义试图把一切社会现象还原为心理现象,提出人类心理意义上的另外一种"世界图式理论",由此也引发了包括社会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审美经验现象学》强调审美对象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显现出来的,而审美知觉在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种理论建构在现象学哲学的基础上.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给杜夫海纳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