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爽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72-7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民俗文化遗产等概念的辨析,以及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案例等的分析,认为日本是少数几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十分有必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借助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其的保护与利用。而通过产业化模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发展,就成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在产业化视角下浦城剪纸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的发展动态,而后提出了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利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承创造而形成的重要文化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精神.当前,我们在享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当利用和滥用情况,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给我国非物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本文提出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调动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产业化的视角,结合人类学的知识,对史诗《玛纳斯》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更名为“活态遗产处”以来,“活态遗产”这一术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文化治理领域。文章以这一具有风向标意涵的重要事件作为历时性观察的坐标原点,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相关政策文件,采用循证研究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与“活态遗产”这一术语引入和使用高度相关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活态遗产”术语来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在“活态遗产”的概念化发展和政策化使用上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学理基础以及相似的关注点转向,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与任务密切相关,可谓殊途同归。在国际层面,将“活态遗产”术语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进程,有利于提升包括缔约国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属性的认知,打破“物质”和“非物质”二分法,促进不同公约的协合增效,从而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在国家层面,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活态遗产”这一术语的强化使用及其政策语境,有助于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对全面思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卓有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采取多种形式,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搞好文化遗产日活动;全面、扎实地推进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认定和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效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述,进而分析当前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受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断层风险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为依据,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实施融入时代主题,与新的思想理念相融合;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完善体制机制相融合;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人才队伍培养相融合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体制机制、人才资金、数字化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角度出发,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完善数字化体制机制、实施多样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产生和保护是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性的课题.文化兴邦的提出更是将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上日程.目前,我国从各级政府到高校、 从立法到政策在各方面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经历和视角出发,提出在适当商品化的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理念和想法应受到重视,进而促进自下而上的非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往往是目前工业化社会所缺少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促进.非遗的保护是精神的传承,把这种文化及精神拓展和应用到其他的社会领域便可促进文化兴邦.  相似文献   

16.
语言景观作为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多语社会语言关系和权势地位研究的突破口.本文以贵州典型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言景观的语言特征及各语言群体对语言景观态度的调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剖析西江多语社会结构中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地位;进而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探析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旨在提高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弘扬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元明清等朝制定土司文教制度,通过崇儒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培养民族地区封建人才,致力于文化统一和思想控制,促进各族历代土司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乌江流域各族土司及家族子弟和俊秀土民子弟逐渐接受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深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也为土司制度的废止作了文化和精神准备.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文化共同体内部对符号的解释会经过多重衍义过程后产生共同解释项,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认同的典型建构过程.本文以"马"这一符号为例,运用格雷马斯方阵来分析汉文化与异族文化的传播互动过程中"马"这一意象的转变,从象征神性的"龙马"转换为凶性的马兽,到野性的象征,最后转换为融入"礼"制的舞马,被整合成为宫廷艺术的一部分.意象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各族群的文化相互影响交织并最终走向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