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非一码事,但它们的区别究竟在那里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产生机制不同。通货膨胀由货币因素引发,而物价上涨则主要由非货币因素引发。所谓货币因素引发,是指由于货币在总量或结构上的极不合理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而非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则与货币供给无直接关系,其后果亦较通胀性物价上涨要轻柔得多。非货币因素主要包括:①短期性、季  相似文献   

2.
货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诱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从长期看有害无利。治理通货膨胀要继续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要摒弃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方式,而要转移到效益型轨道上。这就必须转变投资观念,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本文从货币、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出发,探讨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中 ,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水平。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 ,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货币供给压力还有一个新的流向: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货币供给流向的这种变化使得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对应关系转变为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分段检验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2005年股市改革与扩容之后,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起到了明显的分流作用,这种作用影响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速较快,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银行信贷作为一种经济杠杆的工具,能够对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1978~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通货膨胀、信贷传导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控制信贷规模等方式,抑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国1979-2010年的人均GDP增长模型并辅之以序列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序列相关等检验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获取了显著的人口红利,而城市化与对外开放等制度条件因素则进一步放大和提升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文章认为,促使乡城迁移人口由"半城市化"状态向彻底城市化状态的转变以及增加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对外竞争力等措施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继续获取人口红利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1985——1986年度,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起伏,其中三个特大城市(北京、天津和上海)波动尤为剧烈.1985年全国经济超高速增长,1986年大幅度下降,其中l—6月份的速度比上一年下降18.46%,l—9月份下降15.2%,京、津、沪三大城市1986年的工业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6月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1%,1—9月份低4%.  相似文献   

8.
试论投资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刘泓,赵惠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十余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几乎每一次经济波动都与过大的投资规模有关;投资作为经济活动中最灵敏的因素,其运行态势的变化在很在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经济形势的走向。每当经济运行失常,首当其冲的便是压缩...  相似文献   

9.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资本获取货币剩余,而不是追逐商品.这种性质决定了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只有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新增货币是从总需求还是总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经济系统.从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反比.我国当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是成本推进与气候异常所致,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供给减少,反而助推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0.
11.
蒋清宏 《江海学刊》2012,(2):158-170
近年来,随着若干中国近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学术成果的问世,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论得到了确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与近代经济全球化对拉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的现代化相匹配。根据所运用理论的不同,对经济史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建立多种解释体系。根据这个宗旨,结合已有的近代中国周期性波动的研究成果,运用现代货币数量论对其进行尝试性解释。在方法论上,研究并不满足于宏观统计分析,而是采用历史学史实分析和经济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13.
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过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中,物价总水平上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极为不同的。东欧和前苏联各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速度极快,而且伴随着超级通货膨胀的是经济衰退,是生产的下降和经济负增长。而在中国,高通货膨胀率常常是与超过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末以来的两个通货膨胀高峰期——1988年和1993—199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正常的“自然增长率”。本文依据对中国的统计资料的分析,说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什么是造成中国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1981-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利用年度和季度数据,采用协整与误差纠正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年度还是季度数据来看,GDP增长率都是CPI变化率的Granger原因.而季度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表明,GDP增长率对于CPI变化率的影响要滞后三个季度左右.可见,过快的经济增长会诱发通货膨胀的危险.而如果要控制CPI的变化幅度,或者说要控制通货膨胀,那么对于GDP增长率的适当控制也就成为必然.由此,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以投资和出口作为核心动力的现实情况,改变以投资扩张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势必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深恐战后复员会给经济带来危机,造成大量失业,兼以扩张侵略的需要,大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通过财政手段,干预经济,并宣扬以凯恩斯理论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使凯恩斯理论一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确曾使美国经济渡过战后危机,获得五十年代的稳定。进入六十年代后,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趋向自动化,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提高,国  相似文献   

16.
张琳  何炼成 《江海学刊》2012,(1):92-97,238
能源价格、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科学把握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对于我国应对日益增强的通胀预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1989~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显示:能源价格、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将在短期内增加能源消费需求,拉动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会立刻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经过长期多年的增长后,近些年正在经历着增长阶段的转换,转入新常态阶段。面对这种阶段转换,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成为讨论的热点。文章基于现阶段调整和转换的大背景,阐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宏观情景诸多变化的典型事实,并从微观角度识别中国目前出现经济失衡和增长困局的逻辑机制。未来对于中国经济失衡的纠偏和增长的破局,重点在于供给侧的调整和发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三者协调问题存在不同的研究线路.本文基于对托宾经济增长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利用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实际工资总额随着经济的增长是增加的,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实际工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一致;物价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过高或过低的物价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物价水平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决定了实际工资的变化趋势.而实际工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工资水平、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应协调,否则会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由此解释出发,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三个市场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
从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上涨趋势,大宗谷物和油料价格在两年中上涨了一倍多。这次上涨不仅对多数低收入国家的国民福利和减贫战略造成严重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各国对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重新关注。与前几次粮食价格上涨不同,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的生物燃料生产规模的扩大,是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推手。生物燃料供需的剧烈变化,产生了对主要原料玉米的大规模需求,进而间接通过减少其他主要作物的生产性供给加剧了危机。生物燃料为玉米赢得“绿色黄金”称号的同时,其生产性功能增强所引发的危机也为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粮食安全和能源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阮晓波  周晓津 《学术研究》2012,(8):74-78,159,160
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规模庞大,劳动力跨省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1990年以前农村劳动力在中国省区大量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这是导致省区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1990年以后,由于跨省流动的劳动力规模没有纳入统计范畴从而导致省区经济发散;2000年之后,跨省流动劳动力更多地纳入各省区常住人口范畴,中国各省区经济收敛的趋势也逐步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