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电子服务的概念作出科学界定,从消费角度将其划分为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并采用时间分布和产品功能对应划分的方法,对两者在整个电子服务中的比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电子服务的发展,电子服务的生产性消费比例不断提高,生活性消费比例不断降低,目前中国的生产性电子服务消费总额基本是生活性消费总额的两倍。这说明电子服务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在政府宏观需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对电子服务产业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消费不平等的一个分析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制度变迁中私人消费领域和集体消费领域不平等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消费不平等不仅与个人在市场化中的境遇有关,而且与国家一系列集体消费模式的制度转型密切关联,由此得以重构一个更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消费分层分析框架,即消费分层不仅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有关,而且还与制度身份所衍生的政治资本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了不同于生产领域的分层逻辑。值得思考的是,在消费分层中,人们的阶层意识与阶层认同可能不再是源于自身的生产性地位,而在于消费利益的共同体之中。对于今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创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而言,这将是一个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5省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探讨就业稳定性与就业地点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显著抑制家庭生产性消费;(2)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的影响中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3)稳定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及生产性消费的作用效果均强于不稳定非农就业和本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4.
现代品牌消费主体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城市现代品牌消费主体的生活形态和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揭示新的市场环境中产生的消费主体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情况,并针对消费主体的消费特性和偏好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企业的品牌发展策略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马克思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和消费同一性”观点,揭示了现代消费社会的可能性,但并不说明现代社会的实质已经由生产转化为消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消费成为异化劳动的新形式,拜物教转化为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逃离商品生产进程和资本运行逻辑,现代社会在其根本性上仍是生产社会.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实质是统筹消费。实现低碳消费,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质,正确理解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营造低碳消费法律环境方面的主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营造低碳消费的文化环境;在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上大力倡导和实行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现代家庭消费的变化郑晔消费是人们利用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某种劳务而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它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可分为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生活性消费是“把产品...  相似文献   

8.
在人力资本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生产性教育消费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通过应用ECM模型和Granger检验等方法对2001—2011年我国生产性教育消费和同期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教育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生产性教育消费增加对同期GDP的增加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促进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促进研究型教育消费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均衡发展和促进生产性教育消费总量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俗艺术生产主体、营销主体和消费主体是生产、流通、消费完整链条上的三方积极能动主体。生产制作主体具有自觉意识性、主导性、趋利性等特点,消费主体具有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集体从众性、实效性等特点,营销主体具有协调性、趋利性、敏锐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作用。民俗艺术应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各方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利益诉求的兼顾性。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进程中资本积累模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转换,现代都市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全新模式。资本主义通过对都市空间生产的操控,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再生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辩证逻辑关系。现代都市空间生产的规模化开展及其都市组织的不断扩张,推动了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生产的空间组织基础的重塑,使资本运行由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和主体逻辑拓展。由此,都市空间生产及其都市组织推进了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体系的扩张与生成,同时也生产与塑造了迎合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现代消费主体。现代主体的异化也从以工作场所为组织形式的劳动异化蔓延与扩展至以都市组织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异化和生存异化。为此,都市空间生产的变革与都市组织方式的重塑成为解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生产下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体再生产逻辑的空间实践路径。这推动了都市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重塑日常生活体系、祛除主体的生存异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主体自由与解放的空间展开与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研究,可以系统地衡量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和消费客体结构两个层面。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消费主体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的同时,收入的内部分配按层级、地区、行业、所有制等差别不断扩大。消费客体结构主要是指对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结构,其变化突出表现为收入在各类商品分配的绝对数和相对数的起伏规律。  相似文献   

12.
传统伦理是在前资本逻辑时代中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当代资本逻辑条件下的消费社会产生了“异化消费”,从而迫使消费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消费伦理虽然并非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彻底颠覆,但消费伦理却超越了传统伦理的有效界限——消费伦理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对象,从而试图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关系中,以及对消费的哲学反思中建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伦理越来越成为当代伦理学变革中的一种立场。  相似文献   

13.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对消费合理性的研究,是对发展合理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农业文明消费观念与挥霍型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当今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崇尚的高物质消费与高品质生活并不成正比。高品质生活由满足健康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积极向上的精神消费和良好的环境消费三方面构成。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不仅不会获得高品质生活,反而会扭曲和破坏构成高品质生活的其他两个方面——精神消费和环境消费,同时也减少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人更无暇享受生活。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使当今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这一严峻现实迫使我们对当今工业文明消费方式——异化消费进行评价与规范。人类物种生命的延续,是消费合理性的最高评价标准。在地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节约型消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固有的技术特性;而社会属性是指其所具备的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特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由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工具是消费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出现必然导致网络消费的兴起,并将以提高人类消费形态的信息含量为杠杆,将社会生活推进到网络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消费模式是群体意义上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性质,它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构成既是社会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消费模式主要受到社会阶层、社会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制度以及人口特质的影响所构成。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类似于制度的社会构成对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起着引导和规约的作用,必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由此营造出的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对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伦理现象。消费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在消费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的自然本质开始发生背离,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探索消费异化的原因,确认合理的消费原则,引导人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费正义与人的存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正义是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理解消费正义的内涵 ,有利于人们对不正义消费的反省 ,进而用正义原则去衡量和指导各种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9.
消费模式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 ,出现了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的现象 ,给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该模式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我国推行此消费模式 ,需要积极宣传可持续消费观 ,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 ;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 ;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和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性产品 ;健全各种法律、制度和体系 ;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20.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由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个体消费需求的分散、互扰、不稳定,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约束,从而误导经济发展目标,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需求导向机制有三个构成要素: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构建要素齐全、内在逻辑统一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理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