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成就 《人才瞭望》2010,(7):71-72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人杰辈出。与绝大多数怀才不遇者的思维定势相反.长期隐居南阳草庐的诸葛亮一出山就投靠了当时最为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在为刘备集团做出杰出贡献基础上.诸葛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诸葛亮近乎圆满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2.
任重:御人法则之本 汉武帝刘彻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绩,就要善用具有非凡能力的人。而用非常之人,任重则是必不可少的御人法则之一。任重者,即委之以重任,施之以压力,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则功名可就,事业可成。故而一个有效的、善于洞悉部属心思的领导者,若想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拓展事业的天空,任重之法则不可不用。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隆中,得天下贤士诸葛亮,刘备倚其为长城,“如鱼得水”,委以全部军政大权,可谓任重之至。与之对应的是,诸葛亮明知复兴汉室江山,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宏 《人才瞭望》2005,(9):49-50
前一阵,网络上流行一本《水煮三国》的小说,小说中有一段情节,说年轻气盛的刘备,在陶谦临死之际被授命为公司的总裁。刘备新官上任,对公司情况极不了解,公司的员工又因其过于年轻而颇感不屑。公司企化部经理陈登建议他在全体员工中组织一次满意度调查,而不必理睬调查结果。刘备对陈登的这条建议极为费解。于是陈登对刘备解释道:“用一份精心设计过的《员工调查问卷》,把员工们的注意力从目前让他们恼火的事情上转移,并引到那些看起来是他们自己做错了的地方。一旦达到目的,员工们自责都来不及,怎么会对你这个新官不满意呢?”  相似文献   

4.
“山头”,即“哥们”、“亲信”、“一伙”、“义气”之类,“山头”障目,凡事从“山头”出发,害莫大焉! “山头”害大,有《三国》为证,刘备以“山头”取人,结果不但害了“山头”中人,也害了蜀汉大业,教训可谓深刻!据书中所述,刘备入川受挫,派关平持信赴荆州请诸葛亮助战。于是,镇守荆州的重任落在关羽身上。这一用人错误导致“联吴抗魏”战略方针夭折。荆襄尽失,关羽父子遇害身亡。刘备报仇心切,率大军与东吴对垒,结果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如果不犯这一“山头”错误,《三国》大概需要重写了。 刘…  相似文献   

5.
房跃 《人才瞭望》2006,(11):64-65
一、从“三顾茅庐”看追随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传为佳话,刘备求贤若渴令人敬仰,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可与”三顾茅庐”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刘备挥泪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时,其爱才、惜才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6.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渲染成一代明君,他那求贤若渴的精神让后人大为称道。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了刘备不曾“三顾茅庐”的结论。原说法不过是罗贯中通过小说的虚构刻画刘备的崇高人格而已。当然,这也是历代文人们所崇尚的,以此来唤醒统治阶级“用其才”,他们渴望被刘备式的圣人发现,他们活在为自己编织好的意念中。  相似文献   

7.
闲话刘备     
一个卖草鞋织凉席的刘备,当上了蜀国的皇帝,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用人。当今,各行各业都强调重视人才,我们不妨研究古人刘备的识才用才之道,以便从中汲取教益。 在尊重人才上,刘备求贤若渴,深知人才的重要。当"元直走马荐诸葛"后,他不避风雪,力劝张飞、关羽二弟,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他待孔明如师,言听计从,放手使用,为成就帝业出谋划策,可谓尊重人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卧龙藏虎”常常被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但他们的才华还没有被发现,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施展。古时诸葛亮就被喻作“卧龙”,识才的刘备三顾茅庐,既为诸葛亮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帮助自己成就事业的贤臣,这是诸葛亮的幸事,也是刘备的幸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急需大量人才,因为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可现实中,一些领导或用人单位却时常叹息缺人才。  相似文献   

9.
憨佗 《人才瞭望》2009,(11):72-73
人人都想成为人才,每一个组织都想尽可能地网尽人才。可真弄成人才济济一堂,事业就一定能发达吗?当年刘备想自立门户,可帐下人才匮乏。水镜先生对他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刘备闻之大喜。  相似文献   

10.
王泽 《人才瞭望》2010,(4):75-75
蒋介石爱才,有时真到了“求贤若渴”的境地.犹如刘备和曹操一般。特别是对自己权力集团以外的才俊.极尽招纳延揽之能事.花样百出。对已招至自己帐下的文臣武将,能用则用.无用则弃.不加珍惜.卸磨杀驴。“德才兼备”者是上品.退而求其次则宁用“有德无才”不用“有才无德”.按他的逻辑.“有德无才”顶多误事.而“有才无德”却是要坏事。这个“德”主要是对“领袖”的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  相似文献   

11.
谁是最佳CEO?     
三个公司,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如果你是职员,你愿意在谁手下干活?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  相似文献   

12.
《人才瞭望》2007,(9):80-81
三国时期蜀汉英雄们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等人构成了蜀汉集团中最为资深的元老团队。他们凭借着刘备汉室宗亲的“品牌”和非常有限的资源,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险恶的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之后,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曹操这一最为强大的敌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数不胜数。刘备、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毛泽东……皆因知人善用而成就了丰功伟业。与此同时,因用人不当造成满盘皆输的例子也有很多。战国时期,赵国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大败于秦军,从此一蹶不振;三国时代,诸葛亮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出伐魏失败。  相似文献   

14.
当关羽收复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查.问及黄忠将军在哪里,关羽说黄忠将军身体不适没来迎接.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  相似文献   

15.
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这让许多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感到意外,然而却是历史事实。当时  相似文献   

16.
人才不嫌多     
筱青 《人才瞭望》2009,(1):77-78
后汉三国鼎足而立数十年,按说刘备是正宗皇室子孙,应该“收复中原”统一天下才是,然而最先亡国的却是蜀国。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人才不旺、后继乏人是其致命要害。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蒋琬年少好学,聪明过人,加之器宇轩昂,人长得也精神,在当地老早就很有名气。不过他第一次纳入刘备的法眼,却事与愿违,跌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相似文献   

18.
这里简单说说曹操、刘备、袁绍、孙权、董卓几个诸侯的用人! 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成功的无疑是曹操! 曹操用人基本上做到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看曹操手下的人才,郭嘉、荀家兄弟、程昱、贾诩、诸位夏侯和曹家将  相似文献   

19.
盛世出英雄     
咱们有“乱世出英雄”的说法。每当乱世的时候,常常是如苏轼所说的“一时多少豪杰”。秦末天下大乱,涌现出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  相似文献   

20.
刘备这人,文不如孔明,武不及关张,原本也没什么社会地位,既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又没有孙权父兄传下来的地盘人马,就算是个皇叔吧,也来历可疑,就算是真的皇亲又怎么样,刘璋、刘表不都玩完了吗?可见皇叔不是刘备能争到三分天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