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领导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宪政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林 《学术界》2002,(2):19-43
在宪政意义上 ,共产党作为中国的领导党就是执政党。共产党要始终掌握国家政权 ,在国家政体中行使公权力 ,实现自己的领导和执政。执政党的实质合法性来自于对“三个代表”的忠诚和实践 ,形式合法性来自于民主选举和宪政程序的认可 ;执政党的地位、权力、责任和活动方式必须得到宪法、法律的确认 ,具有合宪性、合法性 ;同时其执政行为应当以宪法和法律为圭臬 ,接受宪法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
承担执政之重:以依法方式 依宪政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国家,人民主权通常以间接方式实现,执政主体通常与政权主体分离,执政主体及其执政行为直接决定着人民生活幸福与否,执政之重重于泰山.中国共产党以往长期习惯于以人治方式领导国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其作为执政党的执政使命更为重大.为承担执政之重,党及其直接执政者应依法执政,依宪政思维执政.  相似文献   

3.
法治湖南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地方法治和宪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法治地方纲要也能起到法治地方宪章的作用,但是《宪章》比《纲要》更具有深刻含义。法治湖南建设可以围绕依宪治政和司宪督政的宪政要求在区域治理范围内推进宪政发展,按照宪政要求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逐步理顺执政党与人大、与政府、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中共新党章修正案看中国宪法的修改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共党章修正案到宪法修正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历史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治完方式.因此,通过中共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可预测中国宪政未来的走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辉 《社会科学家》2006,5(1):54-57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新的执政方式。它以执政在民为根本原则,要求执政党执政方式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它以执政在政为基本内容,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从高度集权转为分权制约;它以执政在法为主要形式,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应从依靠政策执政转变为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执政。  相似文献   

6.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的方式、方法、途径的总称。由于执政方式是在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执政方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国家政权的方式、运用国家政权的方式、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方式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人权为目标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过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宪政建设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苏维埃时期宪政建设和抗战时期根据地宪政建设。宪政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素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确立党的执政权威。党推进宪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确立宪法和人大的权威地位;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培养中间阶层;广泛进行民主启蒙,培养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现行(传统)执政方式的特点及其缺陷,认为应该认真研究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发挥执政功能的手段、方式、途径。改革者应放弃统揽一切的执政思维,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尤其是人大、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明确执政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兰华 《江汉论坛》2012,(10):5-9
任何执政党的执政都是在特定的执政环境中进行的,执政环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阶段,党的执政环境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趋势,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放弃传统的管制型行政模式,积极构建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政党执政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深化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历史与现实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课题。执政党必须提高执政绩效,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扩大其社会基础;执政党必须善于把握执政方式,处理好党同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处理好同其它党派的关系;执政党必须从严治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政权建立之初,政局十分动荡。掌权的藩阀企图利用天皇的宗教功能以加强藩阀政府的政治权威巩固统治。而民权派攻击藩阀政权,提倡充分发挥天皇政治功能的立宪君主制。政府内部的亲皇派企图乘机复活传统,将天皇打造成道德君主。政府内部藩阀当权派、民权派、政府内部亲皇派三方博弈的结果最终走向了合流,政府当权派融合各派主张,通过颁布宪法建立了立宪君主政体,确立了集宗教、道德、宪政于一身的近代天皇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两党制国家和多党制国家政党的执政方式有共性,也有区别。从权力的获得来看,两党制国家内一般实行单选区制的多数代表制,多党制国家更多使用比例代表制,或者包含比例代表制和多数代表制的混合制;从权力的运作来看,两党制国家的政府一般是一党独自执政,并存在集中掌握巨大权力的最高行政长官,多党制国家行政首脑的实际权力往往被分流到其他部门或组织中去。但两种制度的国家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执政党都不直接管理国家。从对权力的制约来看,在这两种制度的国家内制约执政党权力的因素都存在四个方面:宪法和法律的限制、非执政党政治力量的约束、权力体制的制衡、大众媒介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米良 《学术探索》2009,(6):52-58
马来西亚宪政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由英国殖民者为其作了初步设计,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以后,马来西亚的统治者也没有对其作根本性的改变,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国会两院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向其宗主国英国学习,在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上,似乎更多借鉴了美国的制度,如实行联邦制、联邦与各州的权力分配、每个州都有自已的宪法和法律等。苏丹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设有伊斯兰法院和土著法院等制度更使马来西亚的宪政制度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分析马来西亚宪政制度的特点,对完善我国宪政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作为我国宪法监督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大并非专任宪法监督机关,全国人大的监督缺乏经常性,全国人大成为宪法监督的盲点。建立专门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委员会应成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必然选择。宪法监督委员会应首先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置,等条件成熟时再将其从全国人大中独立出来设置。最后要注意处理好宪法监督委员会与执政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可以通过政治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而宪政设计就是一个实现人间至善、建立美好现代社会的基本途径。人类具有主体性,政治具有向善性,这就使得宪政设计成为可能。进行宪政设计必须遵循一些理论预设,那就是关于人性的幽暗意识假定和关于权力的必要的恶的假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经历了一个从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再由制度问责趋向于法治问责即问责法治化的过程。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法治化对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完善反腐倡廉机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法治化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公众参与、规范统一、程序公正、权责一致、救济有力五个方面,其中公众参与理念是核心。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目标与任务的新认识,是执政党防止和消弭社会冲突和对抗,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执政思维的基础———意识形态起着重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执政能力的建设中,如何避免意识形态的僵化,推进意识形态整合,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纲领,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执政离不开民主党派参政,参政能力建设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执政的共产党 要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就必须不断促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各民主党派要努力加 强参政党理论建设,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参政意识,巩固和突出各党派的界别特点,形成具有特 色的参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民主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验示范工程 ,正确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保证 ,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党支部要敢于与善于依法指导、规范、监督、制约村委会行使职权 ,要正确定位 ,改变领导方式。要通过民主选举、教育培训、组织整顿、理顺关系等保证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正确指导村民自治。国家要与时俱进、完善政策、修改法律、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环境 ,为党支部依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