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謇是民营企业家。他虽有官衔,但无实职;大生纱厂虽有官股,但并非控股;他是以绅商的身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对股民负责,因而决非官办。张謇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创立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大生集团,可见是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为当今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2.
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设了中国近代有开拓意义的民族企业——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早期,其内部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典型的集权性运营机制到建立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查帐员为基本特征的三权分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过程。但大生纱厂内部治理始终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即体现为张謇个人在企业内部的集权特性。这种集权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南通近代化的成就与不足 从1899年大生纱厂开工算起,到本世纪20年代初,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南通近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而使南通社会经济的实力和声望,不仅在江苏省内,甚至在全国都产生重要影响。1899年,大生纱厂纱绽数居全国民族资本纱厂纱绽总数的6.06%。至1913年,包括大生二厂在内,上述比例上升到13.80%。该年无锡  相似文献   

4.
正1895年,张謇开始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开车并盈利后,张謇便不断创办企业,有时甚至一年办几个。这些企业共同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企业集团——大生企业集团。在这个企业集团中,大生纱厂是龙头,带动其他企业的协同发展。对大生企业集团的经营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不仅使我们更能了解当年大生集  相似文献   

5.
清末状元张謇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办得比较成功的一批企业。但关于这些企业的性质问题,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它是属于官僚资本的企业;①有人认为它是民族资本的企业。②从大生纱厂等企业的资金来源和它在二十余年间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从它在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及其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看,我认为大生纱厂应当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下面对这一见解加以论证,以期得到学术界诸位同志的批评指出。  相似文献   

6.
以大生纱厂的核心的大生产系统,主要包括棉纺织、垦牧、机械、交通运输、金融、 贸易等三十多个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謇所创办的。大生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对南通及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本着以史为鉴、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产业链的关系、市场的关联度等方面对大生系统内企业间投资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8.
晚清状元张謇在为大生纱厂招募股本时,由于个人资信度问题致使直接融资受挫,从而认识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逐步确立起信用至上的理念。在大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张謇坚决维护金融信用,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资信度不断上升,成为大生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近代金融业的“存迫讨”,导致张謇及大生因信用过度膨胀而陷入全面危机,这也是大生日趋衰落的潜因。  相似文献   

9.
经营管理与大生纱厂的衰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史上,大生纱厂的繁荣景象实属罕见。该厂自1899年建成投产,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纱锭数由22,400枚激增至65,000枚,资本从44,500两猛增到2,500,000两,翻了两番多,而利润率更加惊人,1919年曾高达105.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驰名中外的亚洲名牌棉纺织企业,却在1922年之后短短的4年里衰落了。经济史学界对此感到困感不解。大生纱厂为什么会产生戏剧般地沉浮呢?本文拟用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对大生的衰败进行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第一次投资高潮入手,对这一时期崛起的大生纱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对与此相关的中国棉纺织业在这一时期的生存大环境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898年,张謇于南通以股份制组织形式创办了大生纱厂。张謇借鉴当时其它民族企业的创办经验,使大生在申请创办、集资、企业股份、公积金、企业所负责任形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时代特色的运营机制。从现在的企业理论来看,这些机制也许不完善,但这些早期所形成的企业特征既反映了当时的第一代民族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和时代的局限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姚谦 《江海纵横》2005,(2):40-41
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在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成功以后,1901年在今启东市海复镇附近围垦海滩约9万亩,建通海垦牧公司,开始了他在中国建立农业社会的实践。在通海垦牧公司历经艰辛土地逐渐成熟后,为便于垦民购物,他又建立了一个中心集镇海复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沿着一条坎坷曲折之路艰难地向前迈进;特别是1918年欧战结束以后,我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纺织厂,一般利润不及外商的三分之一,以致毫无竞争能力,生产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在民族工业发展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江苏、浙江有些纱厂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劲旅。如南通张謇早期经营的大生纱厂、无锡荣德生的(?)新三厂、顾元琛、俞佐宸主持的宁波和丰纱厂、唐星海经营的无锡庆丰纱厂、程敬堂等人经营的无锡丽新纱厂以及刘国钧  相似文献   

14.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曾经对江苏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过影响。这在两个民族资本家张謇和荣德生的著述中均有记载。张謇,南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所著《张季子九录》等书,多次提到1899年秋,大生纱厂是“笈笈可危,华元食尽,不容为讳”,“至新花上市而资本已竭,危机万状”,“自庚子至辛丑(即1900-1901),为渐转复”,“厂事复转,销纱大畅。”荣德生,中国最大的民族工业——荣氏企业的创始人之一。义和团运动前,荣德生与其兄荣宗敬开广生钱庄,曾在《先兄宗敬纪事略述》中写道:“广生庄初年营业平  相似文献   

15.
陈佐 《江海纵横》2008,(1):50-52
百年工业重镇唐闸,以拥有许多价值无限的近代工业遗存享誉全国,老工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它历史长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统一,管理制度完善。是大生纱厂等老企业为解决产业工作住宿问题兴建的,具有资本主义生产特色,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工业文明程度,那时已走在国内其它城市前列。除大片的西工房拆除改建,其余老工房目前遗存尚好,周边环境破坏较少。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衡量,它是非常珍贵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和丰纺织股份公司(简称和丰纱厂)的董事会议事录为主要依据,考察了该公司早期的融资方式与利润分配情况。研究表明,早期的和丰纱厂主要通过董事垫款、红利转股、公积金提取和折旧等内源性融资方式来筹集大部分资金,这是由宁波本地特有的金融环境决定的。过度的利润分配是早期和丰纱厂经营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既与中国近代官利的刚性分派制度有关,也是和丰纱厂内源性融资为主、不作多余投资和管理层需要的独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与周学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社会阶级过程中由封建士绅向近代资本家演变的典型人物。以大生纱厂为主体的张謇企业系统与以启新洋灰公司为骨干的周学熙资本集团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两人以其卓越的才干、远大的眼光和不屈的毅力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建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的业绩,受到当时人们的推许,“南张北周”曾是这两个近代中国实业界巨擘流传广泛的并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中状元后,毅然辞职还乡.原因在于更名之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下层贪官的种子;群臣雨中跪迎太后,使他对上层封建官僚集团大失所望;弹劾李鸿章未果,使他坚定了弃政从业的决心.经过三十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张謇办实业,除大生纱厂外,还有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运输、银行、码头等行业的34个大小企业及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张謇办教育,自通州师范学校始,共建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职业学校4所.张謇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学以致用,读书为做实事;勤俭一生,造福家乡百万人.  相似文献   

19.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謇任用吴寄尘担任作为大生集团“神经中枢”的大生沪事务所(前身为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在此后十多年中,他们共谋大生发展.并在共同的事业中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结成同甘苦共患难的忘年之交.在大生集团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段充满时代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友谊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