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跨界而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布里亚特蒙古人一直散居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的东部和中国的内蒙古。阿加-布里亚特人是一个跨居俄罗斯、蒙古和中国三界的群体。“阿加-布里亚特”这个名字起源于他们的故土,即今俄联邦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的阿加草原。与其他布里亚特人相比,在阿加-布里亚特人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散居国外的现象,这与阿加-布里亚特人的苦难历史密切相关。阿加-布里亚特人散居国外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世纪以前,与其他蒙古人在地域上的分离;第二个阶段,20世纪初,阿加-布里亚特人成群地外逃到蒙古或满洲里(今中国内蒙古境内)。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研究的时空范围锁定在了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的布里亚特人这一族群,以他们的民歌分类观为研究对象,从已出版的布里亚特民歌集中探寻学术界的分类方法,再以自身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关注布里亚特人的局内视角分类方法,阐释了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并探究了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研究的时空范围锁定在了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的布里亚特人这一族群,以他们的民歌分类观为研究对象,从已出版的布里亚特民歌集中探寻学术界的分类方法,再以自身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关注布里亚特人的局内视角分类方法,阐释了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并探究了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托茂人及其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的西北部 ,有一部分长相与当地群众明显不同 ,宗教信仰和回族相近 ,服饰、语言等方面与蒙古族相同的人 ,人们称他们为“托茂人” ,他们自称是“托茂族”。本文根据此奇特情况论述了他们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现状。  相似文献   

6.
西伯利亚土著居民的经济文化类型这里首先说的是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畜牧者和农民鞑靼人、阿尔泰——萨彦岭突厥部族(图瓦人、哈卡斯人、阿尔泰人、绍尔人)、贝加尔湖沿岸的西布里亚特人和东布里亚特人,以及东西伯利亚(勒拿河——阿尔丹河)雅库特人的经济和物质生活结构形式.在所有这些民族那里,俄罗斯人到来之前,畜牧业的发展大大多于农业.但是,从十八世纪起,农业经济在西西伯利亚鞑靼人那里仍然占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在南阿尔泰、图瓦和布里亚特的传统畜牧者中也得到推广.这些民族的物质生活方式相应地  相似文献   

7.
《江格尔》起初以民间口头形式形成,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 至今还在蒙古族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这部史诗广泛地流传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和17世纪20年代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西迁到俄国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中间。此外,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地区以及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中也有一定的流传。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及突厥语族民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江格尔》的一些故事。《江格尔》是在中、蒙、俄三国境内流传的跨国史诗。 《江格尔》是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土族自称“蒙古尔”或“察干蒙古尔”。这个自称本身就反映出上族与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在土族群众中,至今还广泛地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人的传说。其中关于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利特率部来到今互助县一带,留驻索卜滩(意为“蒙占滩”),格日利特病死之后,其部属便留居下来,和当地霍尔人通婚,繁衍生息而成为今天的土族的传说,在《佑宁寺志》中也有所记载。格日利特是蒙古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里提到的“霍尔”人究竟指历史上的哪个民族,这需要由史学家来回答。但是,研究土族和蒙古族历史的学者们,无不认为土族与蒙古族…  相似文献   

10.
从一个外来流亡社体转变成当地少数民族,这个过程便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新疆俄罗斯人改变命运的历史过程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口虽少却有相当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是怎样适应了当时十分复杂的局面——在苏联和中国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同时,也可看到新疆俄罗斯人是怎样创造条件,积极地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维持自身生存。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俄罗斯人主要指近代反对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白俄人,本文并不探讨苏联在新疆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探讨苏联人在新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原是生长在北方风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今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沿海惠安县,也居住着数百户鲜为外界所知的蒙古族同胞.他们散居在北部山区的涂岭乡小坝行政村的11个自然村,有523户,共2733人. 这里地瘠民穷,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78元.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他们体现出了本民族慓悍、英勇顽强的性格,努力开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用了丰富的档案和报刊资料,考述了20世纪初英国远征军入侵西藏前后而发生的种种诡秘事件,其中主要涉及两位俄属布里亚特蒙古人,一位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洗礼大师"阿旺·德尔智,另一位是受雇于俄国外交部曾在俄国参谋部中亚探险与情报工作印度小组受过训的泽仁布,他们的神秘使命在于利用其民族和宗教外衣的掩护,达到如何影响达赖喇嘛与英国抗衡目的,从而使俄国能在西藏问题上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跨国民族地名的重合性与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北方有好多跨国居住的民族,如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蒙古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分别居住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族分别居住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韩国、俄罗斯。这些民族,分别经历了游猎、游牧及农耕社会。在他们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大迁徙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聚落地名文化痕迹,这就是地名的重合性与移动性。所谓重合性,即同一民族在异地分居,但他所命名聚落地名,却是相同的。这是北方民族地名文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在国际之间,还是在一…  相似文献   

14.
阿拉维人是一个操阿拉伯语言的宗教集团,大约有80万人,约占叙利亚700万总人口的11%。阿拉维人几乎全部居住在阿拉维山地区,该地区是叙利亚西北沿海省份拉塔基亚中的一个贫穷、落后、居民十分稠密的地区。阿拉维人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二。虽然他们确切的起源尚不清楚,其教义亦是十分神秘的,但阿拉维人确系穆斯林异端什叶派的分支,信奉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神威。阿拉维的大意是阿里的信徒。  相似文献   

15.
去海拉尔吧     
正海拉尔和海兰察有本书叫《我们都去海拉尔》很幽默,可是忽悠到最后也没到海拉尔去,够遗憾的。看这本书时,我还没去过海拉尔,可那边哥们姐们倒不少,都是少数民族,都是豪爽性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起来载歌载舞,绝对痛快。平时,我唱歌没调,跳舞抽筋,从不敢在人前献丑,只有和海拉尔的同胞相聚,虽然自己还是别手别脚,却从无扭捏感。海拉尔人的乐观热情大方很容易把人带进歌和酒的情绪里,一起欢笑歌唱。这个城市有个名人,当然不是现在多了点沧桑和深刻的白岩松,而是一位几百年前的将军。这位将军在小说中常常出现,塑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青海地区有一部分群众,他们是青海回族的一支,俗称“托茂人”。过去,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与蒙古族相同,却又信仰伊斯兰教。近年来,伴随着青海回族等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托茂人在社会结构、群体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就这一现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这种社会变迁的成因及其走势。  相似文献   

17.
李立 《民族论坛》2006,(11):22-24
除了神秘的土楼,还有多少客家文化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呢?客家人已经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却又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那么,他们当初是如何在迁徙中吸收和包容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文化族群呢?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当年黄巢起义时,战乱期间,有位女子听人说黄巢“隔山摇剑,动辄杀人”,因此,她也与别的百姓一样,背井离乡,逃离家园。她的兄长和嫂子,均在战争中丧身,只留下一个儿子。逃亡时,她便将侄子背在背上,手里牵着更年幼的自己的儿子上了路…  相似文献   

18.
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内蒙古自治区当代的许多蒙古族作家,都是解放后在党的大力培养与亲切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由于他们直接承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阳光和雨露,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汉族同志的热情帮助,所以往往进步很快。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55年,他的话剧剧本《草原民兵》就得到过好评;近几年来他的短篇小说,更引起了文艺界的重  相似文献   

19.
提起甘肃.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还有沙漠,黄河等景象。但近几年。甘肃境内一个本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却吸引了众多游人纷至沓来。同时许多学者也接踵而至。一时间。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在这个神秘的村庄展开了。 他们在这个村子里到底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曾现江 《民族研究》2006,5(5):79-84
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康区北部的霍尔人与周围其他的藏族人群相比,在语言、体质、文化面貌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被普遍认为与蒙古族存在一定的族源关系。本文认为,康北的霍尔人的来源更有可能与元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头回鹘即撒里畏兀人有一定的关系。公元1331年,一批撒里畏兀军队迁徙至康区北部,经过与周围其他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藏族的一部分,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撒里畏兀人的文化传统和体质特征,被其他藏族人群称为“霍尔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